中国式管理情境(袖珍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卖力不卖命

个案:

上个月,公司指派5位同事,分别到外面接受不同的训练。回来后报告受训心得,引起大家很多的怀疑。

王君谈到“时间管理”,指出“工作时间并不等于上班时间,因为有些人不工作,从上班混到下班。我们应该把8小时做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以下的话,似乎大家都听不进去。依据事后彼此的交谈和抱怨,都局限在这几句话的情况来判断,大家听到这里,已经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再也无心听下去了。尽管王君侃侃而谈,听众却大多面面相觑。

李君受的是“良好工作态度”的训练,心得是“任何人进入公司,应该表现能干、肯拼的实力,才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干、肯拼”又成为大家叽里咕噜的焦点,也是事后引起众多争议的话题。

焦君听了一大堆“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分析”,由于他年纪较大,所以显得十分老到。首先说明“说的人这样说,不过我自己不太相信”,然后才说出:“中国人特别重视情感,无论什么情况,总是把一个‘情’字摆在前头,所以动之以情,他就会为知己者死。”这一番话,大家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心里想“我自己就是中国人,还用得着你来分析”,因而觉得“要分析也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这一套我老早知道,哪里需要再花时间去听讲”。

刘君是品管人员,他所受的训练也和品管有关。他强调消极地降低不良率,不如积极地确保没有不良率,因为降低不良率再怎么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念头。就算再低的不良率,对买到不良品的顾客而言,仍然是100%的不良率。刘君说得口沫横飞,听的人并没有太大的信心,“零不良率”是不是有一点夸张呢?

龚君转述一则个案:“老板到处拿订单,明明有利润,却弄得出现赤字,他把全体员工集合起来,要求大家努力增产。从明天开始,每人增加5%的产量。结果员工一下子就增产10%,惹得老板更加生气,抱怨大家平日实在太偷懒了!”

5位同事谈论的主题各有不同,但他们提及的重点,却离不开中国人的工作原则,那就是“卖力不卖命”。要员工卖力可以,想让员工卖命,免谈!

请问:

1.王君的心得报告为什么让大家听不下去?

2.李君的“能干、肯拼”有什么问题吗?

3.焦君的说明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4.刘君的“零不良率”能不能实际施行?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主要在传达什么信息?

分析:

1.王君提及“应该把8小时的上班时间,做合理而有效的工作分配,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大家马上想道:“整整8小时,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发挥效能,这样卖命,值得吗?”

中国人的观念是忙里偷闲,稍微轻松一下,才能保住性命。如果一天到晚紧张,整整8小时都被紧紧盯住,那还活得长久?这样的工作,大概谁也承受不了。

其实,中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且也不乏一分一秒都相当紧张的,还不是照样活下去?可见中国人心理作用很大,不明说让他卖力工作,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卖命。一旦明说要把时间严密地控制,而且把工作分析得十分清楚,以便正确地分配妥当,大家听到这种信息,心理上已经相当疲累,可以说是“未做先厌倦”。

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时间管理”说成“既能够完成质量兼顾的产品,又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让大家省时、省力。同样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却有更多时间忙中偷闲,以确保健康,延长寿命”,相信更能打动中国人的心,使大家不但聚精会神地聆听,而且用心把它付诸实施。

2.李君的报告,要大家能干、肯拼,更严重地伤害了同人的心。老板不给我机会,我再能干也表现不出来;老板肯给我机会,我再不能干,练久也可能成“精”,当然越来越能干。再说,肯拼不肯拼,并不是嘴巴说的就能算数。口头上肯拼,未必真的肯拼。何况肯拼不肯拼,也不应该由别人来倡导。还有,“爱拼才会赢”原本是一首歌,唱的人指手画脚,听的人不当一回事,那就相安无事。若是听的人一肚子火,必然觉得“唱的比说的好听”,因而意念一转,说出“拼到死也不会赢”的气话,那就适得其反了。

中国人不说“能干”,喜欢说“肯干”,这才是高明。常听许多老板说:“能干不能干,短期内实在看不出来。肯干最要紧,只要肯干,天下原本就无难事,有什么学不来的?”说得员工个个斗志高昂,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地表现“肯干”,以获得老板的赏识。

高明的老板,心里有“能干”的要素,却不在口头上表述出来,免得某些人没有面子。他们也许心里有“肯拼”的念头,却一直规劝员工不要太拼,以免伤害身体。这不是“口是心非”,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员工有肯干的热忱,还要“为公司珍重”,才能够长期努力。

“可以尽力,用不着拼命”,父母自幼耳提面命的教诲,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哪里是高呼“肯拼、敢拼”所能够轻易改变的?说得太多,就成为真正的“口是心非”。有人痛斥这种“尽力主义”的观点,认为是马马虎虎、应付应付的挡箭牌,其实尽力必须加上尽心,才算真的尽力。一个人尽心尽力,要他拼命做什么呢?

3.焦君开始报告之前,先说明“自己不太相信”,以缓和听者的心理紧张度,如果身份合适,那么效果就会很好。若是老板不欣赏他这种语气,那就显然得不偿失。

中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最了解中国人,几乎忘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天天如此,反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过“要分析,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则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人云亦云,或者一知半解就断定如此,岂非害人又害己?

士为知己者死,史有明证。然而先决条件甚多,绝对不是简单一个“情”字,就可以叫人去死。我们是重“理”的民族,衡情论理,合理地解决问题,才是中国人的真面目。

中国人不喜欢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中国人又喜欢求得好死,因为“迟早难免一死,实在不能活的时候,好死最要紧”。中国人的观念,是“转”出来的。不卖命是“根本”,不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不会卖命;应该卖命的时候,自然会卖命,那是“作用”。站在“不卖命”立场来“卖命”,这才合理。

4.中国人心目中存在“神仙打鼓,有时也会错”的念头,要求百分之百完美,简直是“自找天谴”。

我们可以“希望”把不良率降低到零,却最好不要明白地“要求”零不良率。高明的老板,会以“不良率降低到零”为荣,认为这是员工“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了不起”所在。不会拿“零不良率”当作要求的标准,使员工觉得自己在“达成任务”,而非“争取荣誉”。

中国人有办法做到“零不良率”,但是,“零不良率”是员工努力做出来的,属于员工的荣誉。“零不良率”不应该由老板来规定,员工累得半死,结果只符合规定的标准,谁受得了?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令人啼笑皆非的乃是老板的要求,员工加倍达成,使得老板更为生气。因为他的面子,完全受到伤害。“我只要求增加5%,他们一加油就增加10%,实在太使我伤心!”

可见“卖命”也要有卖命的技巧,否则“送人家东西,还要让人家嫌”,实在不值得。

说明

“卖力不卖命”的主张并没有错。人生下来,总共只有一条命。命迟早会结束,但要结束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显得“重于泰山”。力气天天都有,今天卖光了,明天还有新的可以继续卖。何况今天的力气不卖,也不可能储藏下来,照样随着一天的时光,付诸东流。卖力是应该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不卖力根本说不过去。卖命是非不得已而为的,不可随便允诺。

卖命不卖命,由己不由人。我自己决定卖命,别人挡不住;任何人劝我卖命,不过马耳东风,听听就算了,毫无效果。卖力不卖力,由人不由己。我自己决定不卖力,别人可以解雇我、指责我、处分我。劝人卖力,是做好事;劝人卖命,那就不好讲了。

要则

1.中国人应该卖力,亦即尽心尽力,同时应该保命,为自己,为公司,也为国家社会,留住宝贵的一条命,以便卖力、再卖力!保命卖力,所以卖力不卖命!

2.卖力到什么程度?固然由自己决定。但是,后果也由自己承担。基于自作自受的法则,我们认为:既然接受工作,当然应该卖力。划不划得来,并非金钱所能够完全衡量的。对得起自己,不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是卖力的主要依据。

3.各种训练,有没有效果,主要看能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要能够行得有效,必须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否则空说无益,因为听进去也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