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包公掷砚传天下
【祝鸡翁养鸡法:祝鸡翁乃上古仙人,专善养鸡之道。按照此法可以培育翻明鸡!】
吴涛从金盆当中找到了一门专做养鸡的法子,按照此法可以培育一种鸡中异类,名叫做翻明鸡,又有一个外号叫做远飞鸡。
这种鸡可以在早晨飞往四海,晚上回到家中,并且还衔来一种海中的奇异果实。
培养的方法倒也算简单,首先就是买来五斗白米,每天供奉在房间的东方位置,运用鲜花瓜果香烛这些东西祭拜。
等到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将这些白米煮成粥,在房屋的东北方向挖一个浅坑,把粥倒到坑里面,上面铺上茅草。
再过七日,从中便会生出许多白虫。
所养的鸡会自己飞去啄食,吃够一年,便会在眼睛底下伸出一双眼睛,再吃一年,翅膀底下又会生出一对翅膀,再吃一年,鸡脚的数量就会从两只增加到三只。
到了那时候就彻底养成了翻明鸡,可以帮助主人去山中采集药物。
……
“昨日教你的千字文可已经背熟了?”
吴涛端坐在塌上,向底下的张玉堂询问。
张玉堂嘻嘻一笑,一脸的有恃无恐,心中暗道:“我就知道师父今天要考我!所以早在昨天就已经把小抄写在了手上。”
于是恭敬地向吴涛回答道:“弟子已经背熟,就等师父考教呢!”
吴涛闻言微微点头一笑,随后说道:“既然你已经背熟了,我就不考你了。”
“我单单只问你前天教的那一句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是什么意思?”
张玉堂的小脸一僵,他没想到吴涛竟然不按常理出牌,昨天明明布置的任务是背千字文,可考他的却是前天的内容。
“怎么?难不成我前天刚教的,你就已经忘了?”
吴涛脸上虽然堆着笑,却给张玉堂带来了极大的压迫感。
“是……不要谈自己的短处……要谈自己长处的意思?”
吴涛闻言哈哈一笑。
“乖乖地把千字文抄上两遍,明天记得交给我!”
“还有一件事!”
“下回偷看小抄,不要那么明显,我看的一清二楚!”
张玉堂听到之后,小脸皱成了一团,上前对吴涛求道:“好先生!听说在城南来了赶集的,不光有卖果子点心的,而且还有卖杂耍的。”
“要把这千字文抄完,必定是赶不上集,你大发慈悲就饶弟子这一回吧。”
“老师饶了弟子这一回,弟子一定感激不尽!愿意把我叠书房里头的那一本假如亲自注释过的世说文集送给先生。”
吴涛笑骂道:“你这小鬼头,年纪这么小,就懂得贿赂为师?”
“弟子孝敬师父,这是应该的!更何况我爹是个粗人,那些书虽说是他花重金买来,却从没翻开过,到他手里也是浪费,若是被老师拿到,这才真的是物尽其用呢!”
吴涛听到他那略带稚气的话,也是对他没了任何的办法。
“只许一次,下不为例!记得多带家仆,不要自己乱跑,省得被人贩子拐走!”
张玉堂喜滋滋地站起身,朝着吴涛行了礼,飞奔跑出了书房。
吴涛正打算离开张府,忽然见到门口停了一辆马车。
马车装饰华丽,车帘上绣着精美的花纹,显然不是寻常人家的车驾。吴涛心中一动,暗想:“这马车的主人必定非富即贵,不知为何会停在此处?”
正思索间,车帘被轻轻掀开,一位身着锦衣的中年男子从车上走下。
男子有些微胖,目光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他径直走向吴涛,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这位先生,可是吴涛吴先生?”
吴涛微微一愣,随即回礼道:“在下正是吴涛,不知阁下尊姓大名?”
那人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吾乃本县城隍,久仰先生大名,一直无缘得见。今日特地在此等候,只为与先生一叙。”
吴涛闻言,心中一惊,连忙拱手道:“原来是城隍大人!不知大人今日前来,有何指教?”
城隍摆了摆手,笑道:“先生不必多礼。我在城中最好的酒楼设下了一桌宴席,特地为感谢先生上一次出手相助,为本县除去妖魔之患。今日特来相邀,还望先生赏光。”
吴涛听罢,心中虽有些意外,但见城隍态度诚恳,便也不好推辞,于是点头道:“城隍大人如此厚爱,吴某岂敢推辞?恭敬不如从命。”
吴涛跟着城隍上了马车。
马车缓缓驶向城中最大的酒楼,一路上,气氛颇为尴尬,吴涛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简单地回答了一些城隍的问题。
不多时,马车停在了酒楼门前。
城隍带着吴涛到了一间厢房。
桌上早已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城隍请吴涛入座,随后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木匣,轻轻推到吴涛面前,笑道:“先生大义,助本县斩妖除魔,此乃夏某的一点心意,还望先生笑纳。”
吴涛并未急于打开木匣,只是轻轻掂了掂,感觉到其中颇有分量,似乎装着某种坚硬的物品。他抬头看向城隍,略带疑惑地问道:“大人,这是……?”
城隍微微一笑,示意吴涛打开:“先生不妨打开一看,是否合心意。”
吴涛点头,缓缓打开木匣,只见里面放着一方乌黑如墨的砚台,砚台上刻有朱红色的小字,但右上角却缺了一小块。
城隍含笑点头:“此砚乃是当年包龙图在端州为官时,百姓为感念其恩,特意从山中选了一块上好的石料,精心打造而成。可惜包龙图坚持‘不持一砚’,最终将此砚丢入山中。后人虽寻得此砚,却始终无法补全其缺角。”
吴涛闻言,心中感慨万千。他虽知此方世界与前世有所不同,但许多历史人物依旧在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包龙图便是其中之一,其清廉正直之名,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
吴涛轻轻抚摸着砚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股浩然正气,心中不禁肃然起敬。
他抬头看向城隍,郑重道:“此物珍贵无比,吴某何德何能,敢受此厚礼?”
城隍摆了摆手,笑道:“先生不必过谦。此砚在我手中并无大用,反倒是先生身怀正气,正是此砚的最佳主人。今日借此机会,也算是物归其主了。”
吴涛见城隍态度坚决,便也不再推辞,郑重地将砚台收好,道:“既然如此,吴某便恭敬不如从命了。多谢城隍大人厚爱。”
席间,城隍似有意无意地打探起吴涛的师承来历,笑问道:“吴先生身怀正气,想必是某位大儒的高徒吧?不知师从哪位先贤?”
吴涛闻言,心中一动,知道城隍有意试探,便含糊其辞地答道:“吴某不过是偶然得到过一位姓文的先贤指点,这才略通文心,实在不敢称师承名门。”
“姓文?”城隍眉头微皱,脑海中迅速搜索着姓文的大儒,却始终想不起有哪位符合条件。
他心中虽有疑惑,但见吴涛不愿多言,便也不再追问,只是笑道:“先生谦虚了。大儒隐于世,若非有缘之人,确实难以得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吴涛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城隍本想命马车送他回府,却被吴涛婉拒:“听闻城南有集市,颇为热闹,吴某正好去瞧瞧,城隍大人不必费心了。”
城隍见状,也不勉强,只是笑道:“既然如此,先生一路小心。若有需要,尽管来找我。”
吴涛点头致谢,随即转身离开了酒楼。城隍站在窗前,目送吴涛的背影渐行渐远,口中喃喃自语道:“但愿他知道君子慎处的意思……”
话未说完,城隍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转身回到了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