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临床诊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眼外肌

每只眼的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各有6条,都是骨骼肌,它们是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除下斜肌外,其余5条眼外肌都起自总腱环或与总腱环紧密相连。

总腱环(annulus of Zinn)位于眶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它附着于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后内侧部周围的骨面,与视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相连。4条直肌均直接起自总腱环。因上直肌和内直肌的起点较接近视神经管,故视神经炎患者常有眼球转动时疼痛感。上斜肌和提上睑肌(属于眼睑的肌)与总腱环紧密相连,严格说来它们位于总腱环之外。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上支和下支、展神经、鼻睫神经位于总腱环之内;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位于总腱环之外。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可能在总腱环之外,也可能在总腱环之内(图1-3)。

从图1-3可以看出,动眼神经、展神经、滑车神经以及泪腺神经、额神经、眼上静脉等均通过眶上裂,该部位病变时会出现患眼所有眼外肌麻痹(包括提上睑肌)致上睑下垂、眼球完全不能转动和瞳孔散大、视近物不清(调节麻痹)等表现,临床上称之为眶上裂综合征。如果病变同时累及视神经孔,则还伴有视力下降或丧失,临床上称之为眶尖综合征。

图1-3 总腱环及眶上、下裂结构

一、上直肌

1.起止、走行与作用

上直肌(superior rectus muscle)起自眶尖总腱环的上方,与提上睑肌的起始处邻近,在眼球与提上睑肌之间向前、向上、向外走行,在眼球赤道附近,越过上斜肌腱的上方向前,止于角膜缘后方7.7mm处的巩膜(眼球赤道之前)上,其附着线不与角膜缘平行,而是鼻侧端比颞侧端更靠近角膜缘,整个附着线略偏于眼球垂直轴鼻侧,即上直肌的肌长轴与视轴成大约23°的夹角。肌肉全长约41.8mm,肌腱长约5.8mm,肌止宽约10.6mm,上直肌与眼球的接触弧长约8.4mm。第一眼位时,上直肌的作用力有向上和向内两个分力,向上的分力使眼球沿冠状轴上转,向内的分力使眼球沿垂直轴内转,并沿矢状轴内旋。所以上直肌的主要功能(primary action)是上转,次要功能(secondary action)是内转和内旋。当眼球外转23°时,上直肌的走向与视轴重合,上直肌收缩仅有上转作用,即眼球外转时上直肌能发挥最大的上转作用;当眼球内转67°时(实际上由于内侧节制韧带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上直肌的走向与视轴呈直角,肌作用力与冠状轴位于同一平面而无上转作用,上直肌收缩只引起内旋及内转(图1-4)。

图1-4 上直肌的解剖和作用力的分力

2.毗邻关系

上直肌上方为提上睑肌、额神经和眶顶部骨膜;前部与眼球之间有上斜肌的返折腱经过;后下方为眶脂肪、鼻睫神经和眼动脉,并与下面的视神经相隔;上直肌和外直肌之间有泪腺动脉和泪腺神经;内侧和内直肌之间有上斜肌、眼动脉和鼻神经。

3.血液供应

眼动脉的外侧肌支(上支)和泪腺动脉供应。

4.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上支,该神经支从上直肌下面(眼球面)中后1/3交界处进入(距肌止约26mm)。

与上直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①上直肌颞侧止端比鼻侧止端要后3mm,做上直肌后退或缩短时缝合也应与肌止平行;②钩取上直肌时,不要向后太深,因可能伤到上直肌两侧的各一条涡静脉,引起术中出血,但由于有上斜肌的保护,一般没有下直肌手术那样容易伤到;③上直肌的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在四条直肌中最靠后,是唯一位于锯齿缘后的直肌,如手术时穿破巩膜会伤及视网膜;④上直肌的上方与提上睑肌有筋膜相连,当后退和缩短的量大于5mm时,相应会引起上睑退缩和前移,从而改变睑裂的大小,因此,上直肌手术时应与上方的提上睑肌充分分离;⑤上直肌的下方与上斜肌也有细小的筋膜相连,术中钩取上直肌时容易同时钩到上斜肌,如未注意到,则上斜肌与上直肌一起做了后退或缩短,造成术后不必要的旋转斜和垂直斜,因此,钩取上直肌时一定要认真检查是否同时钩到了上斜肌。

二、下直肌

1.起止、走行与作用

下直肌(inferior rectus muscle)起自眶尖总腱环的下方,在眼球与眶下壁之间从后方走向前下外侧。其走向与上直肌大致相同,与视轴亦成23°角。最终附着于下方赤道部前距角膜缘6.5mm的巩膜面上。下直肌的附着线与上直肌一样,均是鼻侧端比颞侧端更靠近角膜缘,其附着线的中心点略偏眼球垂直径线的鼻侧。肌肉全长约40mm,肌腱长约5.5mm,肌止宽约9.8mm,下直肌与眼球的接触弧长约9mm。第一眼位时其作用为下转、内转和外旋,即下直肌的主要作用为下转,次要作用为内转和外旋。当眼球外转23°时,下直肌走向与视轴重合,下直肌收缩仅有下转作用,即当眼球外转时,下直肌能发挥最大的下转作用。若眼球内转67°,则下直肌只有内转和外旋作用。

2.毗邻关系

下直肌的上方前部为眼球,中间为眶脂肪,后部为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下支;下直肌的下方为眶底,包括眶下管的眶下神经和眶下血管在下直肌下方通过,下斜肌从下直肌的下面横过,两者之肌鞘互相融合,形成Lockwood韧带;外侧为外直肌和下斜肌,支配下斜肌的神经沿下直肌外缘向前或在下直肌和外直肌之间向前。

3.血液供应

眼动脉的内侧肌支(下支)供应。

4.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下支支配,该支从下直肌上面(眼球面)后中1/3交界处进入(距肌止约26mm)。

与下直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①下直肌颞侧止端比鼻侧止端要后2.5mm,做下直肌后退或缩短时缝合也应与肌止平行;②钩取下直肌时,不要向后太深,否则易伤到下直肌两侧的各一条涡静脉,引起术中出血;③下直肌的下方与下斜肌相邻,并有较厚的筋膜与之一起形成Lockwood韧带,因此,下直肌的后退缩短术手术容易造成下睑后退和前移,充分分离这些结构与下直肌的联系可减少这种并发症;④由于下直肌有明显的Lockwood韧带与之联结,外伤或手术后下直肌脱失比较容易找到。

三、内直肌

1.起止、走行和作用

内直肌(medial rectus muscle)起自眶尖总腱环内侧偏下方,沿眶内壁向正前走行,终止并附着于眼球赤道部前距角膜缘5.5mm的巩膜上。肌肉全长约40.8mm,肌腱长约3.7mm,肌止宽约10.3mm,内直肌与眼球的接触弧长约6mm。在四条直肌中,内直肌最重、最厚、收缩力最强。第一眼位时,内直肌与冠状轴及矢状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故内直肌收缩只引起眼球内转。

2.毗邻关系

内直肌上方为上斜肌,该两者之间有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鼻神经;下方为眶底;内侧为内侧眶壁;外侧为眶脂肪。

3.血液供应

眼动脉的内侧肌支(下支)供应。

4.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下支支配,该神经支从中后1/3交界处的肌肉外侧面(眼球面)进入(距肌止约26mm)。

与内直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①内直肌止端与角膜缘的距离变异最大,为3.5~6mm不等,而6个月到1岁内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内直肌止端与角膜缘的平均距离比成人要少1mm。因此,有学者提出内直肌的手术宜以新止点与角膜缘的距离来计算。②4条直肌中,只有内直肌不与斜肌相联系,用斜视钩钩肌肉时不会伤到其他眼外肌。然而,如果分离内直肌周围的筋膜过多,一旦出现肌肉滑脱就寻找困难。③内直肌部位的结膜解剖较复杂,手术切开和缝合要特别小心,原位对合,不使半月皱襞被破坏和移位,否则易导致术后结膜的外观和功能障碍。

四、外直肌

1.起止、走行和作用

外直肌(lateral rectus muscle)起自眶尖总腱环的外上方,起点分上下两部分,分别位于眶尖部眶上裂的上方和下方[1],沿眶外侧壁向前外方走行,附着于眼球赤道部前距角膜缘6.9mm的颞侧巩膜上,其长度约40.6mm,肌腱长约8.8mm,肌止宽约9.2mm,外直肌与眼球的接触弧长约15mm,在四条直肌中接触弧最长。与内直肌一样,其作用力与冠状轴及矢状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故外直肌收缩只引起眼球外转。

2.毗邻关系

外直肌的上方有泪腺动脉和泪腺神经;前上方为泪腺;下方为眶底,下斜肌从下直肌的下方经外直肌下方,再到其内侧达附着部;外直肌内侧为眶脂肪,其间有睫状神经节和眼动脉,再内为视神经;外直肌外侧为眶外壁骨膜。

3.血液供应

眼动脉的外侧肌支(上支)和泪腺动脉的分支供应。

4.神经支配

由展神经支配,该神经亦于中后1/3交界处的肌肉内侧(眼球面)进入(距肌止约26mm)。

与外直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①外直肌的肌腱在所有四条直肌中最长,达6~9mm,钩取外直肌时容易出现肌腱裂开,缝合时也易撕脱;②在外直肌下缘止端后9~10mm有下斜肌止点,两者之间有细小的纤维连接,从上方和下方(尤其是下方)钩取外直肌时容易钩到下斜肌,特别是再次手术者,甚至将下斜肌当作外直肌进行手术,这样术后易出现复杂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改变,形成粘连综合征。

连结四条直肌止线中点的环形线称为Tillaux环(spiral of Tillaux)(图1-5),Tillaux环具有以下临床意义:①确保手术在拟定的直肌内进行;②对再次斜视手术的患者有利于确定过去斜视手术的类型和手术量;③对需做直肌移位的患者提供移位肌最终位置的标记。部分患者直肌止端后几毫米内有一些细小的肌纤维与巩膜相连,称为足板(footplates),过去曾认为与斜视发生有关,现认为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图1-6)。

图1-5 Tillaux环:连结四条直肌止线中点的环形线

图1-6 直肌止端后的细小肌束与巩膜相连,称为足板

五、上斜肌

1.起止、走行和作用

图1-7 上斜肌的终止点(右眼,其中的数据单位为mm)

上斜肌(superior oblique muscle)起于视神经管内上方的骨面,与总腱环紧密联结。上斜肌沿眶上壁与眶内壁交角处前行,将达眶缘处变为肌腱,并穿过滑车后折向外后下方,在上直肌的下方呈扇形展开,止于眼球赤道之后的后外上象限的巩膜上。滑车是一U形的纤维软骨,借结缔组织附于滑车凹。上斜肌全长约60mm,腱长约20mm,肌止线长约10.7mm,其前外侧端与上直肌肌止线外端约在同一径线上或略偏内侧,距上直肌止线外侧端5mm,距角膜缘13mm,肌止线后内侧端距眼球后极8mm,与上直肌止点线内侧端大致在同一径线上。从力学角度看,可以认为上斜肌的生理止点在滑车。第一眼位时,此肌止点的长轴与视轴呈51°角,该肌收缩使眼球内旋、下转和外转。即主要运动为内旋,次要运动为下转和外转。若眼球内转51°,上斜肌只有使眼球下转的作用,即当眼球内转时,上斜肌能发挥其最大的下转作用。如眼球外转39°,此肌收缩眼球出现内旋和外转。外转的产生是由于作用力位于垂直轴后方所致(图1-7,图1-8)。

2.毗邻关系

上斜肌肌部内上方为眶壁;下方为内直肌,内直肌与上斜肌之间有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鼻神经;上斜肌和提上睑肌之间的后部有滑车神经,前部有滑车上神经、额动脉和眼上静脉的分支;上斜肌肌腱的上方有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和眶上血管;肌腱的扇形散开和巩膜附着部的上方为上直肌,再上为提上睑肌;肌腱的下方为眼球筋膜和眼球。

3.血液供应

眼动脉的外侧肌支(上支)供应。

图1-8 上斜肌的起止方向和作用

4.神经支配

滑车神经支配,该神经分成3~4支,在肌肉的上方和外侧进入,最前的分支在肌肉中后1/3交界处(距滑车约26mm),最后的分支距起始部约8mm。

与上斜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①上斜肌颞侧止端位于上直肌止端颞侧后4~5mm,肌腱很薄,呈扇形分散开,其后缘止点距离视神经只有8~10mm。手术时如从颞侧钩取上斜肌容易只钩到一部分,且极易将上斜肌肌腱分裂开,影响手术效果。②上斜肌后面止端在上方两个涡静脉之间,钩取肌肉时容易伤到,尤其是颞侧端(图1-9)。③上直肌鼻侧止端后12mm处可见到上斜肌,从上直肌鼻侧钩取上斜肌容易钩全上斜肌,但如进钩时太深太向上,有可能伤到提上睑肌的鼻侧部分,引起术后上睑下垂。

图1-9 从眼球后部看涡静脉,上斜肌颞侧止端后的涡静脉容易伤到(右眼)

六、下斜肌

1.起止、走行和作用

下斜肌(inferior oblique muscle)是唯一不起自眶尖的眼外肌,它起自泪囊窝外侧的上颌骨眶面,少许肌纤维起自覆盖泪囊的泪筋膜。它经下直肌下面,走向后外侧,止于眼球赤道之后,后外下象限的巩膜(图1-10)。肌长约37mm,肌腱长仅为0~1mm,肌止线长约9.4mm,其后端距视神经长约5mm,而黄斑位于该肌止线后端上方1mm与后方2mm交点处。肌止线的前端与外直肌止点线下端约平同一径线或略高,两者相距9~10mm。下斜肌走行方向与上斜肌肌腱的方向大致相同,与视轴呈51°角。于第一眼位时,下斜肌收缩使眼球外旋、上转和外转。即主要运动为外旋,次要作用为上转和外转。如眼球内转51°,下斜肌只有上转的作用,即当眼球处于内转位时,下斜肌能发挥其最大的上转作用。如眼球外转39°,此肌收缩出现外转和外旋。

图1-10 下斜肌的终止点(右眼,其中的数据单位为mm)

2.毗邻关系

在起始处,下斜肌的下方为眶底骨膜;向后走行中有脂肪与眶底相隔;上方为眶脂肪;外侧为下直肌;眼球附着处之前为外直肌和眼球筋膜覆盖。

3.血液供应

眶下动脉和眼动脉内侧肌支(下支)供应。

4.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下支支配,该神经支越过下斜肌后缘的上方,在肌肉中段的后缘即距下直肌止端外侧缘后约12mm处从上面进入。

与下斜肌解剖有关的斜视手术:

①下斜肌是唯一其远端没有肌腱的肌肉,一般都是在颞下象限手术,只在第二次手术或特殊情况下在鼻下象限手术[2]。②11%的人群下斜肌有两个止点,涉及肌止点的手术时如果没有认识到两个止点,则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佳或造成不可预期的结果[3]。③颞下象限下斜肌距角膜缘15mm,外直肌止端下缘后9mm即见下斜肌的前部止端,在颞下象限钩取和分离下斜肌时容易导致该处的眶脂肪脱出,且下斜肌后缘颞侧有一涡静脉,术中要尽量避免眶脂肪垫脱出和损伤涡静脉,否则术后形成粘连综合征,患者上转困难。④下斜肌的有效起点不是其眶内前方的解剖起点,而是位于下直肌颞侧缘支配下斜肌的神经血管束处。这一神经血管束在颞下象限手术时看不到,也不需考虑它。但当做去神经手术减弱下斜肌功能时要暴露这一结构[4]。6条眼外肌的单独作用(action of individual muscles)可用图1-11表示。

4条直肌中,临床上以内直肌和下直肌为最重要,因为向正前方和下方注视是功能注视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所以保护内直肌和下直肌的功能也很重要,手术时如需施行内直肌或下直肌后退术,则后退量以不超过5mm为宜。

4条直肌距角膜缘的距离(图1-12),对临床设计斜视手术很重要,可这样记忆:将4条直肌以内、下、外、上直肌顺序,其距角膜缘距离大体为5mm、6mm、7mm、8mm。另外,斜视患者有时会出现先天性肌止端位置变化,这时宜手术将肌止点恢复到正常原位。

图1-11 各条眼外肌的单独作用(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图解)

图1-12 4条直肌肌腱的宽度及其止点与角膜缘的距离(图中数据单位为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