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眼睑位置异常的治疗及康复
一、眼睑的正常位置和结构
眼睑的正常位置和结构如下:
1.眼睑与眼球表面紧密相贴,中间有一潜在间隙,由泪液湿润。
2.上下睑睫毛应伸展指向前方,不与角膜接触。
3.上下眼睑能紧密闭合。
4.上睑遮盖上方角巩膜缘1mm左右,至少能上举至瞳孔上缘,不遮挡视线。
5.上下泪点贴靠在眼球表面,使泪液顺利进入泪道。
6.正常的睫毛生长于眼睑睑缘的前唇,排列成2~3排。睫毛有避光,遮挡灰尘,防止外界异物进入眼内以及眼部美容的作用,乌黑、上翘的睫毛对人的眼部神采、容貌美起重要的修饰作用。
7.眼睑睑缘的后唇有多数小孔排列成一行,这些小孔是睑板腺导管的开口,睑板腺本身位于睑板内。睑板腺如果排出受阻可以导致睑板腺囊肿、睑板腺阻塞等各种疾病。
二、睑内翻和倒睫
睑内翻指眼睑,特别是睑缘向角膜方向内卷的位置异常,当内翻达到一定程度时睫毛也倒向眼球,因此睑内翻和倒睫经常同时存在。眼睑内翻一定可以引起倒睫,但是倒睫不一定都伴有眼睑内翻,倒睫可以单独存在。
(一)睑内翻分类
1.先天性睑内翻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脸部偏胖者,亚洲人群发病率更高,只发生在下睑,多在下眼睑内侧部位。和内眦赘皮牵拉、眼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有关。鼻根发育欠饱满、下睑赘皮亦是原因。睫毛向内与角膜和结膜接触,可引起畏光、流泪,有时表现为眨眼频繁,喜揉眼。随年龄增长,面部鼻梁发育,部分内翻倒睫可能自行缓解,因此不必急于手术治疗。4~5岁后睫毛往往增粗变硬,症状加重,此时患儿通常更容易配合医生完成眼科裂隙灯检查,可根据患儿角膜受损情况决定手术与否。
2.痉挛性睑内翻
多见于下睑,由于眼部轮匝肌痉挛引起。常由于眼部急性炎症、眼部外伤、干眼症或者眼部手术后,眼部不适刺激引起眼轮匝肌,特别是近睑缘的肌纤维反射性痉挛,导致睑缘内卷而形成眼睑内翻。由于下睑的睑板薄而窄,发生痉挛的机会较多,上睑睑板较宽,不易发生。此种内翻多为暂时性的,一旦刺激因素解除,多数可以自行消失。
3.瘢痕性睑内翻
由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收缩牵拉,造成眼睑后层明显比前层缩短,而使睑缘向内卷曲倒向眼球,上下睑均可累及。主要是沙眼瘢痕、结膜化学伤以及结膜天疱疮等疾病引起。此类内翻必须手术治疗,术中充分解除或松解瘢痕的异常牵引。
(二)倒睫
倒睫是指睫毛向后生长触及眼球表面,进而带来诸多眼表刺激症状。凡能引起睑内翻的各种原因,均可以造成倒睫,也有睑缘位置正常,只是睫毛方向的异常。过去倒睫的病因以沙眼导致的结膜瘢痕最为常见,现阶段整体卫生条件改善,沙眼导致的倒睫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倒睫发病的原因多是睑缘炎、眼睑外伤或化学伤产生的瘢痕所致。倒睫患者常有畏光、眼痛、流泪和异物感,如果睫毛长期摩擦眼球,可以导致眼白充血、角膜浅层混浊、血管长入角膜、角膜上皮角化甚至角膜溃疡、瘢痕进而影响视力。
1.婴幼儿及儿童的倒睫的治疗
由于婴幼儿鼻根部扁平,亚洲人种常有下睑赘皮或者联合有内眦赘皮,因而造成下睑倒睫。由于婴儿睫毛细小柔软,刺激症状一般不明显,有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鼻梁的发育,睑内翻倒睫可自行消失。有的家长粘贴胶布翻转睫毛,但是需要注意胶布会引起幼儿娇嫩的皮肤过敏,皮疹或者糜烂,此方法最终不能治愈倒睫,因此不建议行此治疗。
眼部刺激症状明显时可以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人工泪液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眼药水点眼。如果遇到患儿突然畏光,流泪,眼红,分泌物增多,说明有可能出现结膜和角膜炎症,需及时就诊。如果倒睫引起角膜的损伤比较严重,可以考虑全麻下手术治疗。
采用缝线矫正术矫正倒睫是利用3对褥式缝线翻转牵引的力量,将睑缘向外牵拉,方法简单,但是容易复发,尤其是睑部肥胖、眼睑赘皮明显者。有部分患者术后下眼睑呈双眼皮样的外观,并不美观。
因此目前更推荐的手术方案是下睑皮肤和眼轮匝肌的部分切除术,此手术方法和缝线法相比是治本而非治标,因此成功率更高,效果持久,虽然采用皮肤切口,但由于眼睑皮肤是全身最薄的部位,留下皮肤瘢痕的机会极少。很多情况下由于去除了下睑内侧的多余皮肤,术后孩子的眼睛会显得更大一些。控制皮肤的切除量对手术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手术难度明显高于缝线法。
如果倒睫位于上睑,根据倒睫程度采用缝线法或小切口双重睑的手术都可以翻转上睑睑缘,矫正倒睫并同时形成双眼皮的外观。
2.成人倒睫的治疗
不伴有眼睑内翻的局部倒睫,表现为睫毛生长方向异常的,可采用:
(1)拔除法:可以直接用睫毛镊拔除,简单有效,但是由于毛囊没有破坏,几周后会再次长出更粗更硬的睫毛,刺激症状在睫毛短的时候尤为明显,因此拔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应急的办法。
(2)电解法:电解破坏毛囊并拔除,有时需要重复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可在显微镜直视下将毛囊切除,若倒睫数量多,可行眼睑楔形切除或前板层切除,对于局部成簇的倒睫或局部睫毛乱生有效。
对于倒睫数量较多的和伴有眼睑内翻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上睑缝线法矫正内翻倒睫:此法适合年轻、上睑皮肤较薄不松弛、皮下脂肪不多、内眦赘皮不明显的上睑轻度内翻倒睫的患者,睑板瘢痕明显者手术成功率低,并不适用。
(2)下睑缝线法矫正下睑内翻倒睫:又称下穹窿皮肤缝线术,适合部分先天性睑内翻,痉挛性睑内翻及退行性睑内翻。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术前评估很重要。
(3)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适合于青少年伴有下睑赘皮的内翻倒睫和部分老年人的退行性内翻倒睫,通过多余皮肤和肥厚眼轮匝肌的切除,增加皮肤张力,阻止眼轮匝肌超过睑缘从而矫正倒睫。
(4)眼轮匝肌缩短术:适合退行性眼睑内翻,通过眼轮匝肌的缩短固定改变下睑内翻状态,但需要避免过度矫正引起眼睑外翻。
(5)睑板楔形切除术(Hotz术):适用于瘢痕性睑内翻引起的上睑倒睫,手术切除部分肥厚的睑板,再借助缝线的结扎力量折叠睑板恢复睑缘的位置,矫正睑板的异常状态。
(6)睑板切断术:适合睑板瘢痕变形但增厚不明显的病例,通常将睑板自睑板下沟处切断,解除瘢痕的牵引,利用缝线结扎使睑缘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7)睑缘灰线切开术:适合内翻程度在整个眼睑不一致的患者或者作为其他手术方式的加强方法,解决部分倒睫未能完全矫正者。
倒睫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倒睫复发,眼睑皮肤瘢痕、外翻和下睑出现“双眼皮”影响外观等,有时复杂、严重的病例会出现术中倒睫不能完全矫正,术者需要熟悉各种倒睫矫正技术,灵活组合应用。
仔细的术前评估、熟悉眼睑解剖和各种术式、控制好手术的量和度,可以将上述问题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对于复发倒睫尤其要关注手术不成功的原因,设计合理的二次手术术式。
(三)疾病护理和康复
术后每日换药,清理伤口的正常渗出,7天左右拆线。伤口如果出现红肿、明显触痛或者愈合不良需要警惕感染可能。不少患者按照民间“伤口不碰水”的观念,手术切口不进行清洁护理,甚至自行使用抗生素消炎。伤口血痂、正常渗出未做清理,最终导致伤口愈合不良者不在少数。作为专业的医疗康复从业者,有责任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正确的伤口护理、换药清洁。
术后一周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用眼休息,避免疲劳。饮食上以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促进伤口的愈合。
和任何眼睑手术一样,眼睑皮肤瘢痕一般在3~6个月后逐渐稳定,如果瘢痕超出预期,在瘢痕稳定前(术后1~3个月)可给予积极治疗。术后的肿胀,特别是上睑,一般在手术3个月后逐渐消肿,慢慢恢复自然。
上述的护理康复原则其实适用于本章节各类眼睑手术,和外科手术后伤口护理原则也是一致的。
三、睑外翻
指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表面,上下睑均可发病,外翻程度不同,症状亦有差异。轻者仅睑缘离开眼球,累及下睑内侧泪小点者可导致泪溢。若程度严重,睑结膜常有不同程度的暴露,影响外观,进而眼部充血干燥、结膜粗糙变厚,分泌物增多、疼痛。严重者眼睑不能闭合,可继发暴露性角膜炎或溃疡,即使最终眼球不穿孔得以保留,仍可能因为严重的角膜瘢痕影响视力。
睑外翻根据病因可分为瘢痕性睑外翻、老年性睑外翻和麻痹性睑外翻。
1.瘢痕性眼睑外翻
多数是眼睑皮肤面瘢痕收缩所致,瘢痕可由创伤、烧伤、化学伤、眼睑慢性炎症溃疡或脸部手术等引起。
2.老年性眼睑外翻
仅限于下睑。随年龄增加,眼睑皮肤及内外眦韧带逐渐松弛,眼睑不能紧贴眼球,并因眼睑重量下坠而引起。
3.麻痹性眼睑外翻
也仅限于下睑。由于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收缩功能丧失,又因下睑自身重量下坠而发生。
其中瘢痕性睑外翻须手术治疗,手术中彻底切除瘢痕,采用游离植皮术或周边移行或旋转皮瓣弥补眼睑皮肤的缺失是最常用的方法。治疗原则是增加眼睑前层的垂直长度,充分消除眼睑垂直方向的牵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植皮,往往需要行睑裂缝合术以对抗组织的收缩,这种眼睑闭合状态需要维持3~6个月以防止因皮片挛缩导致手术失败,针对可以活动的上睑,这一点尤其重要。
老年性睑外翻基本都是下睑,手术重点是去除眼睑松弛组织后,以缩短睑缘为原则,对内外眦角成型固定。麻痹性睑外翻往往和面瘫有关,可用油性眼膏、牵拉眼睑保护角膜和结膜,或做暂时性睑缘缝合避免角膜溃疡穿孔的发生,然后视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手术干预的时机。
四、眼睑闭合不全
又称“兔眼”,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轻者用力可使睑裂缩小或闭合,但在睡眠时仍不能闭合;重者眼睑完全不能闭合,使角膜及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干燥,引起眼部充血不适、暴露性角膜炎,引发角膜瘢痕甚至穿孔的严重后果。
少数正常人睡眠时,睑裂也有一缝隙,但因为Bell现象的存在,眼球保持上转状态,角膜不会暴露,称为生理性兔眼。
病理性最常见原因为面瘫后眼睑轮匝肌麻痹,无法完成眼睑闭合动作,可同时伴有下睑松弛外翻。
其他原因还包括瘢痕性睑外翻、任何眼眶容积与眼球大小的比例严重失调如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突眼、角巩膜葡萄肿和眼眶肿瘤引起的眼球突出等。全身麻醉或重度昏迷时,可发生暂时的功能性眼睑闭合不全,需要提前预防保护角膜。
眼睑闭合不全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甲状腺眼病性突眼时,符合指征的及时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减轻组织水肿,减少眼球突出,必要时考虑眼眶减压术回退眼球。任何诊治过程中需要关注角膜的情况,使用油性眼膏、牵拉眼睑保护角膜,进行暂时性或永久性睑缘缝合避免角膜溃疡穿孔的发生。
五、上睑下垂
指上睑的上睑提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正常眼向前注视时,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与瞳孔缘之间。上睑下垂眼在向前水平注视时,上睑缘的位置异常降低,轻者不遮盖瞳孔,但影响美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物和外观。
(一)上睑下垂的病因
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先天性者主要由于动眼神经核或上睑提肌发育不良,单双侧发病都有,出生后即存在,但需要排除产伤等其他疾病所致。
获得性者为后天发生,需要寻找病因。分类如下。
1.麻痹性上睑下垂
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多为单眼,常合并有动眼神经支配的其他眼外肌或眼内肌麻痹,表现为患侧瞳孔扩大以及除眼球外转功能外的眼球各方向运动障碍。
2.交感神经性上睑下垂
为米勒肌(M üller’s muscle)的功能障碍或因颈交感神经受损所致,如为后者,则同时伴有同侧瞳孔缩小、颜面潮红、眼球内陷及无汗等,称为Horner综合征。
3.肌源性上睑下垂
多见于重症肌无力症,常伴有全身随意肌容易疲劳的现象。特点是晨轻夜重,休息后好转,连续瞬目时立即加重。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5~30分钟后症状暂时缓解。
4.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是以进行性上睑下垂与眼球运动受限为特征,其病变部位可能在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末梢神经及脑神经核。通常需要神经内科共同会诊,通过肌肉病理活检和肌电图检查确诊。
5.其他
(1)外伤损伤动眼神经或上睑提肌,可引起外伤性上睑下垂,有自行恢复的可能。外伤半年后,上睑下垂的程度可继续再观察3个月,如症状仍无改善,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2)眼睑本身的疾病,如眼睑炎症性水肿、重症沙眼、睑部肿瘤等,使眼睑重量增加无法抬起而引起的机械性上睑下垂。
(3)无眼球、小眼球、眼球萎缩及各种原因导致眶脂肪或眶内容物减少,如眼眶骨折导致的眼球内陷可引起假性上睑下垂。
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尤其是单眼患儿。单眼患者为能视物常皱额抬眉,额纹加深、对侧睑裂增大,双侧下垂者常仰首视物。这种本能的代偿动作对视力发育其实是有利的。
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及全身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的寻找和药物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部分病因需要协同神经眼科、神经内科医生一起会诊。
(二)上睑下垂的术前检查和评估
1.视力检查 这一点对先天性上睑下垂非常重要,因为视线遮挡和上眼睑压迫角膜导致的散光都可能引起弱视。多数孩子在4岁左右可以教会视力表辨识,也可以配合医生的指令完成眼球运动动作,此时应检查视力,必要时扩瞳验光,然后根据视力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不错过6岁前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
2.上睑提肌肌力的检查 上睑提肌的功能检查,需要在阻断额肌收缩力量代偿(按压眉毛上方)的前提下,分别测定眼球极度向上、向下注视时的上睑缘位置。如前后相差不足4mm者,表示上睑提肌功能严重不全。医生会根据肌力决定上睑下垂的手术方式。
3.眼球上转是否正常?贝尔现象是否存在?对于动眼神经麻痹和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部分先天性下垂患者上直肌功能异常也会上转不足,因为负责眼球上转运动功能的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在胚胎发生学上有关联。当上转运动受限时,需要注意Bell征是否存在(闭眼睡觉时眼球自动上翻,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否存在。任何上睑下垂术后早期眼睑都无法闭合,如果上转运动异常,术后发生暴露性角膜溃疡的概率增加。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是否有禁忌都要仔细考量。
4.眼位 是否存在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因为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取决于眼睑和角巩缘的关系,任何眼位的偏斜都可以影响两者间的相对关系,所以多数情况下需要先矫正斜视再进行上睑下垂手术,特别是垂直性斜视。
5.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需要检查咀嚼动作以及眼球左右运动和眼睑位置的关系,以排除下颌瞬目综合征或眼球后退综合征,这种特殊类型的上睑下垂治疗有其特殊性。
6.成年人的上睑下垂术前评估,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注意有无眉下垂、眼睑皮肤松弛、眼袋脂肪突出以及对侧眼的状态,有些问题可以双眼一并解决以期达到比较好的美观效果。
7.双眼正面外观照片 记录并保存,单眼上睑下垂患者充分注意对侧眼的睑裂高度和上睑重睑皱襞位置。
(三)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四)治疗
上睑下垂根据下垂程度分轻、中、重度,是否遮盖瞳孔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者,早期手术可以暴露视轴,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单侧下垂遮挡瞳孔者更应争取早期手术。重度者可以早至1岁左右手术,采用硅胶带等材料的额肌悬吊术。程度较轻不影响视力发育者,可择期手术改善外观,临床经验表明儿童行上睑提肌缩短术需要慎重,因为手术量并不容易控制。手术的目的并非只是让眼睛变大,而是最终达到双眼的对称性。
中等程度下垂患儿手术时间最好在4岁左右,因为四岁左右额肌发育基本成熟,进行额肌瓣悬吊术成功率更高,之后4~6岁期间进行弱视训练也是比较适宜的时机。随着年龄增加,孩子的自我认知加强,心理建设也很重要,部分拖延到成年手术的病例有内向、自卑心态。
肌源性或麻痹性上睑下垂可针对病因治疗,久治无效时再慎重考虑手术。以外伤性上睑下垂为例,一年之内自行恢复改善的不在少数,手术不宜过分积极,以防肌肉力量持续好转,术后形成过矫状态。
1.上睑下垂的手术主要分两类
(1)上睑提肌缩短术:
适用于:凡上睑提肌的肌力在6mm(含6mm)以上的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或其他类型的上睑下垂均适用。手术原理是把功能不健全的上睑提肌进行折叠,在节制韧带上高位悬吊,或者上睑提肌适量截除、前徙从而提升眼睑。这个术式和额肌悬吊术相比,较为合乎生理和美容要求。
术中肌肉缩短量的计算,不能机械地根据下垂量来计算,需要参考肌力强弱、术中肌肉厚薄、弹性等情况。
(2)额肌悬吊术:
适用于上睑提肌肌力小于4mm的病例,也可用于存在联带运动的上睑下垂患者如Marcus-Gunn下颌瞬目综合征。
额肌悬吊术的原理是人为地将额肌与上眼睑睑板组织发生关联,额肌收缩的力量借助悬吊材料上提眼睑。如果使用额肌直接和睑板固定,称为额肌瓣悬吊术,是国内多数医院眼科医生首选的术式。其他可作为悬吊材料包括自体阔筋膜、硅胶管等。手术中悬吊材料一端固定于上睑睑板,另一端悬吊于额肌上。迄今为止最理想、使用最为广泛的悬吊材料是自体阔筋膜,具有术后感染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其他悬吊材料最终多数会复发。但阔筋膜需在大腿外侧取材并留下伤口,耗时较长,在国内采用的医生不多。
因为额肌和大腿外侧的阔筋膜都需要到儿童4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因此对于年龄小于4岁,眼睑重度下垂遮挡瞳孔可能导致弱视者可以先行采用额肌悬吊术提升眼睑避免弱视,后期如果眼睑再次下垂,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或者阔筋膜悬吊术永久解决。
上睑下垂手术两种术式术后的眼睑的运动迟滞和眼睑闭合不全是必然出现的现象,需要在术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任何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结束前,一定都要仔细检查睑缘的弧度和矫正的程度,如果发现不理想,必须即刻耐心地调整,如上睑提肌或者额肌、悬吊材料在睑板上的缝合位置、缝线松紧等,直到调整满意为止。
儿童手术在全麻下完成,比成人局麻下手术更难,因为手术结束时眼睑的高度和患儿苏醒后高度有时并不一致,由于Hering法则的原因,双眼高度类似于“跷跷板”的原理,术后达到对称性需要主刀医生更多的临床经验。
2.术后并发症
(1)矫正不足:
多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肌力不足但仍然选择上睑提肌缩短术者。额肌悬吊术也可因悬吊高度不够或者相关材料松脱出现矫正不足。术后患者眼轮匝肌收缩过度是原因之一,常见于不合作的儿童。
预防矫正不足的关键在于术前做详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绝不能用一种手术方法治疗各种不同肌力和不同原因所致的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肌力在5mm以上,做上睑提肌缩短后发生矫正不足,可在术后3~6个月肿胀消退后,再做经皮肤径路的上睑提肌缩短;额肌悬吊术后发生矫正不足,还可重新再做悬吊术,但由于第一次手术的粘连瘢痕存在,手术并非易事。
(2)矫正过度:
见于上睑提肌缩短术中切除量过多,或额肌悬吊术固定偏高所致术后早期可用按摩法或缝线牵引法纠正。晚期则需重新手术,根据上睑高度调整牵引力量。
(3)兔眼及暴露性角膜炎:
轻度兔眼(睑裂闭合不全)只要Bell现象存在,下方角膜不暴露,不会发生角膜并发症。如兔眼明显,或上直肌麻痹或伴有下斜肌功能不全致角膜下方暴露,引起角膜上皮干燥、脱落,甚至浸润、溃疡者应急诊手术矫正兔眼。一般术后兔眼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减轻,已有轻度角膜并发症者,须做临时牵引缝线或另做手术纠正。
(4)穹隆部结膜脱垂:
手术结束前发现结膜脱垂则用0号丝线从穹隆部做3对褥式缝线,穿出上睑皮肤予以结扎。术后发现脱垂者需剪除部分脱垂结膜。
(5)睑内翻倒睫:
各种上睑下垂矫正术后都有发生睑内翻倒睫的可能,尤其内侧睑缘的部分内翻,多因上睑提肌缝于睑板的下1/3处。术后出现内翻,须重新打开切口,调整上睑提肌或筋膜在睑板上的附着位置。
(6)睑外翻:
较少见。轻者待水肿消退后可自行复位;重者应重新打开切口,调整筋膜或上睑提肌在睑板上的附着位。
(7)上睑皱襞不对称:
如矫正不足,则按矫正不足处理;如矫正尚满意,等待术后3个月左右,切除原切口瘢痕及部分切口下唇的皮肤,重新缝合。
(8)睑缘成角畸形或弧度不佳:
可发生于额肌悬吊术后。常因筋膜各臂牵引力不均匀,或缝于睑板位置不当所造成。手术结束前认真检查睑缘弧度,发现不理想及时纠正。
3.上睑下垂术后护理康复
除了遵循常规眼睑手术术后护理常规外,还有其特殊性。
(1)术后眼睑伤口皮肤和结膜囊内涂布抗生素眼药膏,下睑睑缘吊线,拉起下眼睑并用胶条固定下睑缝线于额部,下眼睑遮盖保护角膜,眼垫纱布覆盖,眼部绷带加压包扎1~2天,有压迫止血,防止水肿的作用,随着术后眼睑闭合功能的改善,暴露性角膜炎的风险会降低。
(2)术后48小时内冰敷,可以镇痛、减轻水肿、减少术后出血风险。通常一天3~5次,每次15分钟,用塑料袋包着冰袋或自制冰块,或者冷冻过的袋装饮料都可以,隔着绷带或纱布,以患者能够忍受的温度进行,注意不要弄湿纱布。
(3)术后早期需要重点防护暴露性角膜炎。术前眼球上转功能正常,贝尔现象存在时,出现该并发症的概率其实不是很大,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术后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建议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是否有脱落。如果有问题出现,眼睛疼痛、畏光和下方眼白充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为此术后早期白天频点人工泪液,辅以抗生素滴眼液。午睡或夜间睡眠前要涂上油性眼膏,将下眼睑缝线继续拉起覆盖角膜,悬吊于额部,胶条固定以保护角膜,根据恢复情况术后一周拆线时候,连同下眼睑缝线一起拆除。多数患者术后1~3个月,眼睑闭合的状态逐步改善,最终无需长期使用抗生素药膏涂眼。
(4)当暴露性角膜炎确实发生,角膜出现炎症甚至溃疡时,处理应该当机立断。必要时需要手术再次将眼睑放下来,甚至将上下眼睑缝合起来,避免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5)提醒患者家属观察术后睡觉时角膜暴露的程度。术后随着贝尔征的恢复,眼球的上翻功能良好,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的机会越来越小。即使眼睑闭合不全,留有缝隙只露出白眼球,就可以少用或者不用眼膏。
(6)术后早期需要控制用眼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袁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