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基本成效
目前,广东省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善,在全国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破解“卡点”问题,探索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均衡发展。
(一)政策有效实施,初步建立自上而下的高效治理模式
在广东省政府领导下,逐步形成了省有关部门高效协同,地市、县政府主动担当的良好局面,并将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了省委、省政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形成了“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个共同体,基本建立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医共体具体执行运作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管理模式。一是“责任共同体”加快夯实。按70个县域计算,97.1%(68个)的县(市、区)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党委政府领导作用进一步强化。90%(63个)的县(市、区)医共体拥有自主决策权,责权利关系更加清晰。二是“管理共同体”加快落实。92.9%(65个)的县(市、区)落实人员统一管理,县域卫生人力统筹使用力度增强,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更加高效。97.1%(68个)的县(市、区)开展了药品统一管理,乡村群众用药更有保障。三是“服务共同体”加快打造。分别有94.3%(66个)、82.9%(58个)、81.4%(57个)的县(市、区)基本落实患者有序转诊、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医防融合。四是“利益共同体”加快形成。80%(56个)的县(市、区)落实收入统一管理,高于2021年全国平均水平(65%)。
(二)工作效果显著,有序就医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是促进患者回流和资源下沉。2021年,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4%,患者回流县域、下沉基层,“大病不出县”基本实现。二是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70个县(市、区)能够开展一级手术的一般乡镇卫生院占比为69.40%;中心卫生院能够开展一级和二级手术的占比分别为93.84%、60.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88.72%。医共体内门急诊人次较上年增长20.3%,参与建设的70个县(市、区)医共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64.5%。三是医保资金使用效能提升。70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收入占县域医保基本收入比例达到17.42%,70个县(市、区)来源于医保基本收入较上年增长8.7%,县域医保基金回流势头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