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2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选择北京市怀柔区“长城国际文化村”(具体包括慕田峪村、北沟村、田仙峪村和辛营村)为研究案例地,深入探索和剖析“城市—乡村—景区”之间的联动关系,以生产要素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使用个案—田野调查、过程—事件分析、比较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动态视角探索多元乡村发展路径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和干预机会,主要探索如下问题。
(1)“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梳理案例地乡村发展演变的历程,结合案例地的生产要素的禀赋、流动,乡村与城市、乡村与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城市力量、景区发展对案例地乡村发展路径选择的过程、作用与影响,系统整理乡村发展路径选择的历时性过程及其阶段特征,明确案例地乡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路径选择。
(2)“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空间变化
由于城市、景区对乡村发展介入的时间、空间存在差异,乡村自身的要素禀赋和发展潜力不同,乡村发展对接城市、景区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因此试图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发展阶段案例地乡村发展的空间演变,以土地利用变化明确城市与乡村、景区与乡村的空间结构变化。
(3)“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形成机制
总结乡村发展路径变迁、分异过程的影响因素,剖析城市溢出、景区辐射和乡村响应等对乡村发展路径的作用机制,从而获得对多元乡村发展路径动态演化和形成过程的认识,以回应和拓展生产要素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在乡村发展路径研究中的应用。
(4)“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干预机会
总结“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主要路径模式及其特点,明晰城市和景区对乡村发展路径选择中的关键干预机会和干预力量,并分析“城市—景区”双驱型乡村发展的优化策略,为乡村发展的路径实践提供策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