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为什么背诵的课文越长,我们花费的时间越多?是不是我们记性不好?
为什么做同一类题目,开始时提升明显,但越往后提升越少?是不是自己不够用心?
为什么每次复习同一个知识点所需时间逐渐减少,是否意味着我们遗漏了什么?
为什么老师强调多次复习比单次复习更有效?
为什么父母常说,只有理解才是真正的掌握?
……
这些疑问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困扰着我们。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赫尔曼·艾宾浩斯就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的解答。
1.谁是赫尔曼·艾宾浩斯
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1909),这位德国心理学家,虽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闻名,但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艾宾浩斯是首位将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他强调以数据说话。例如,他通过多年实验发现,记忆的内容量与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直观,而是需要通过具体数据来论证。他发现,对于较短的音节组,如7个音节,诵读一次即可记住;但对于更长的音节组,如12个或16个音节,则需要多次诵读才能记住,且随着音节组的增长,诵读次数急剧增加。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背诵的课文越长,所需时间越多。
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该书汇聚了他记忆研究的各种成果。后世心理学家经过反复验证,均得出了与艾宾浩斯相同的结论。因此,现代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研究都是以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那么,这些记忆研究成果与我们的学习有何关联呢?它们不仅解释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还为我们提供了改善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方法。
2.小朱的逆袭之路
我曾经指导过一名刚上高一的学生,名叫小朱。在初中时期,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而,进入高中后,他的成绩却一落千丈,几乎沦为班级的倒数。对于这样的巨大落差,小朱自己也感到难以置信,他困惑于自己为何会变得如此糟糕。
于是,小朱的父母找到了我。在对他进行各学科的详细测试后,我发现小朱的记忆力存在严重问题,几乎接近“鱼的记忆”,即讲过就忘,大脑几乎不留存任何知识,即便留存下来的也是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我为他制定了全方位的辅导计划,包括生活、学习方法以及各科目的专项练习。
例如,在文科方面,我向他介绍了联想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而在理科方面,我则教他如何运用分散记忆和结构化记忆。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小朱的记忆难题。他不仅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记忆知识,而且最终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跻身班级前三名。
小朱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如此幸运。很多学生在面对学习困境时往往一蹶不振,甚至沉沦下去。这使我开始反思:我是否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境呢?
3.打破传统的偏见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很多人对记忆存在一种天然的偏见。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抵触记忆方法,他们习惯将记忆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并将记忆与理解和应用对立起来。这种观念导致很多家长和老师将记忆方法视为旁门左道。甚至有的老师会说:“这东西不用记,只要理解,会做题就可以了。”
这种片面的认知使学生走上了错误的学习道路。他们大量、重复地刷题,认为只要会做题就掌握了知识,却忽视了记忆的重要性。结果导致他们在考试时仍然无法应对相似的题目,成绩不断下滑。
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记忆的偏见。近三十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多重记忆子系统框架。他们发现,记忆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无论是背诵一篇文章、掌握一个解题技巧,还是对某一科目产生情感(喜欢或厌恶),都涉及记忆,并遵循记忆的规则。因此,要想学习好,成为学霸,就必须认清记忆的重要性,并尊重记忆的规律。
4.艾宾浩斯学习法的传承
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确实令人瞩目,但它们并不适合普通人直接应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实验数据;其次,这些成果主要关注底层的记忆规律,并没有直接给出适用于普通读者的学习建议和方法。
为了将这些宝贵的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学习方法,我花费了两年时间反复研读艾宾浩斯的专著,并结合近三十年来的认知学、脑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同时,我还在学员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这套学习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将其命名为“艾宾浩斯学习法”。现在,我将这套学习方法系统地整理在本书中,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读者提高学习效率,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