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章 铁木真和元朝开国的预言
谶曰:
北帝南臣,一兀自立。
斡难河水,燕巢补䴰(shú)。
颂曰:
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
北关钥锁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
元太祖铁木真崛起于斡难河的源头(也就是如今的敖嫩河),并在此称帝,号称成吉思汗,从此踏上了他的霸业之路。
正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便有了相关的谶语,其中第三、四句为“斡难河水,燕巢补䴰”。据《康熙字典》解释,“䴰”是一个古姓,而在此处,似乎是指燕子筑巢用的草。
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铁木真正式称帝。此后,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他陆续兼并了各个部族,击败了强大的金国,又灭亡了西夏,势力范围纵横大漠南北。时间来到公元1278年,皇位传至忽必烈时,元朝已然称雄天下长达七十二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还未被贾似道搅得混乱不堪之前,宋朝曾向金国和蒙古称臣,这也就对应了谶语中的第一句“北帝南臣”。而“一兀自立”里的“一兀”,很明显就是指代元朝的“元”字国号。
公元1278年,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元朝的铁骑几乎踏遍了亚洲的广袤大地,其兵锋甚至远及欧洲和非洲。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称其为空前绝后的朝代,一点也不为过,“一兀自立”这一预言也就此得到了完美的应验。
再看相关的颂语,前两句是“鼎足争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须臾”。这两句描述的是当时各方势力相互争夺霸权的局面,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现实。
一般来讲,这种势力之间相互争霸的现象其实挺常见的,没什么特别之处。但这里提到“事本奇”,也许这个“奇”字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奇怪”的意思,而是有“宏大”的含义。毕竟,就像一只狼和两只老鼠争斗,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这个比喻中,“一狼”指的就是元朝的蒙古势力,而“二鼠”代表的是西夏和金国。在当时,狼和鼠作为动物,是汉人对夷族带有轻视意味的一种称呼。
所以,即便后来南宋最终是亡在了蒙古手里,像李淳风这样的人在进行这种表述时,也不会把南宋列入“二鼠”的范畴。
颂语的第三句是“北关锁钥虽牢固,子子孙孙五五宜”。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它是在说由胡人建立的朝代,虽然在武力方面非常强盛,但是这个朝代传承的子孙却只有十代。这里的“五五”,按照五加五的计算方式,结果就是十。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之前在类似表述中,表示数目的方式大多是两数相乘,而这里却用加法呢?其实啊,这种既像藏头诗又好似谜语的内容,重点在于启发人们的思维,它给出的结果往往不是那么明确,让人感觉模棱两可。
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灵活、合理地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拿元朝来说,在它统治的这段时间里,一共经历了十位皇帝。从忽必烈,也就是元世祖开始,依次是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晋宗、明宗、文宗、宁宗、顺帝。由此可见,这里的“五五”就应当解释为相加得十,而不是相乘得二十五。
金圣叹曾经说过:“元朝的太祖名叫铁木真,元朝从建立到结束,一共经历了十位皇帝。斧代表铁,柄代表木,斧柄分为十段,隐隐暗示着元朝有十位皇帝。”
当我们认真去查看相关图上画的斧头时,就会惊讶地发现,那斧柄真的是分成了十节。要是没有金圣叹的这个解读,这个图中隐藏的谜题恐怕很难被人解开。
其实,此前还有很多类似图的谜题,直到现在都没有被解开,成了当下的未解之谜。
读者可以想一想,谁能想到图中的这把斧头,竟然象征着铁木真和元朝的十位皇帝呢?这实在是太奇妙了!
再看这把斧头,斧头是用铁打造的,斧柄是用木制作的,刚好对应了“铁木真”的“铁木”二字。这种巧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又没办法轻易否定它。
不过要注意的是,“铁木真”本来是译音,并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本名。那么,难道就连这个译名也有着某种必然的宇宙秩序基础吗?这真的让人忍不住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