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与生平(域外诗谭译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侠气的养成及其青春漫游

再一次谈到他生命中的这段时期时,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1]然而,第一个有关此类事情的记录直到五年后才出现。720年,自716年出任宰相的苏颋被罢免,在他赴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途中,经过了李白的家乡昌明。李白(现年19岁)闻讯寄递了名帖,为自己争取到一次面谈的机会。在阅看了这位年轻人的一些作品后,苏颋对同僚们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2]在谈到他与苏颋的会面时,李白说:“四海明识,具知此谈。”[3]这个故事的情节确实有些耳熟能详,它常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讲述年轻天才与前辈名人首次会晤的故事中。

似乎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全新的转变。他结识了一位名叫东严子的隐士,于是离开家人和新朋友一起住在其家西北方的山里。[4]大约十二年后,他在一封书信中说:“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5]

当时,除了选拔满足定额的生员,地方长官还可以派出不限数量的“非常之才”前往都城参加考试[6]。正如道家经典《列子》中海翁失鸥的故事所表明的那样,鸟类对动机不纯的人非常敏感,只会与完全诚实而无私的人交朋友。[7]这种选官制度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有些异乎寻常,但这并不比我们自己在家庭聚会上进行的“个性测试”更奇怪。李白作为一位“侠”或“侠客”的浪漫事迹大约也发生在此时。侠的存在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风俗。他们自愿承担起为那些不愿或无力获得法律庇护之人解决纠纷的责任,尤其愿意履行为妇孺报仇雪恨的神圣职责。严格来说,仇杀是犯法的;但侠的所作所为被儒家经典奉为一种责任,比依法办事更加光荣。李白的朋友魏颢告诉我们,在李白年轻的时候,他曾以侠自任,“手刃数人”[8]。

他的第二首可考的诗作也具有一些“游侠”的特征,在这首诗中,他讲述了王皇后的悲惨遭遇。王皇后在724年因无子的罪状和一个企图取她而代之的阴谋而被废为庶人(编者注:王皇后被废在永徽六年即655年,此处为韦利误记)。[9]在她失势的七天之前,发生了一次月食,李白假借描写月食表达了他对王皇后所处境遇的愤慨[10]。他的诗只有14行,却充满了双关,简直难以翻译。中国人认为月食是由住在月亮上的蟾蜍咬掉了一部分月亮而形成的。而皇帝和皇后则天然地被认为代表着太阳和月亮。于是在李白的诗中,月亮便指代皇后,而蟾蜍则是心怀鬼胎的宠妾。中国人相信,月亮上长着一棵桂树,但李白却说“桂蠹花不实”,论者解释该句意为:“如果皇帝整天和别的女人在一起,那么怎么能指望皇后有孩子呢?”这种解释略显牵强,但无论如何,这句关于桂树不实的诗显然是在影射王皇后无子。

接下来,他在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地区,如九江以及洛阳、南京、扬州和中国东部的其他大城市展开了一段时间的漫游。终其一生,他再也不曾回川西老家,他在这一地区所写的诗歌(比如那些有关成都和峨眉山的作品)全部产生于725年之前。这些诗歌灵巧、温和而庸常,在摸索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之前,看不出他的诗作将会有什么辉煌成就的迹象。在扬州这一中国当时最大的港口和奢侈品贸易中心,他“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11]不论一个人有多么轻财好施,在仗义疏财之前,他总要想方设法地拥有钱财。虽然这笔钱确实不算多,但我们之中也很少有人能够夸耀自己曾经补贴过王孙公子的生活。那么李白靠什么生存呢?他的父亲很有可能是身无分文地从中亚回到中国,应该无力支付他的生活费。我们只能猜测是李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资助了他。终其一生,他都与父族的亲戚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曾为大约20位表亲或其他父系亲属创作过诗歌。这些亲属中只有一位叫李中孚的是名僧人[12];其余的几乎都是官员,有些还身居高位。一位叔祖父还在天宝末年担任着山东重镇济南的太守[13]。

在他早期的漫游生活中,李白遇到了道教宗师司马承祯(655—735)[编者注: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为(639—735)][14]:“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15],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及复存手集[16],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17]这篇赋以对大鹏飞越海天山河的长篇描述开始。在大鹏遨游天地之时,突然,一只“希有鸟”飞到它面前说:“‘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大鹏和斥的典故出自道教典籍《庄子》的第一章:大鹏可以不间断地飞行几千里,蜩与学鸠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8]李白以这个寓言的结尾暗示了那些心胸狭隘之人对于他及司马承祯等修道者的自矜之态。考虑到李白此时还是一位无名之辈,而司马承祯则是一位年届七旬、名满天下的宗教领袖[19],这篇赋的全部中心思想其实并不十分尊重司马承祯。的确,大鹏只不过是在连绵的时空中漫游,而“希有鸟”则可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并且“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但是赋中对于大鹏的描写连篇累牍,而“希有鸟”的成就却在短短几行中被一笔带过。当然,大致来说这篇寓言赋的意思是说李白只达到了佛教所说的“风轮三昧”的境界,这是一种心醉神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灵在空间中畅通无阻地漫游;而司马承祯现在邀请他学习的是极乐心法,在这样的修行中,所有的形式和存在都消失了。然而,我们从司马承祯有关道教存思冥想术的著作《坐忘论》第四节中得知,有别于其他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建议他的弟子门人放弃饮酒。如果他曾经轻率地向李白提出过这个建议,那么《大鹏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意图,即通过长篇大论强调诗人的远见卓识和特立独行以使自己取代已然年迈的宗教领袖的地位。

注释

[1]见李白《与韩荆州书》。

[2]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3]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4]此即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岷山之阳”,明人杨慎指为匡山,在昌明县北30里处,李白少时曾数次隐居在此读书。

[5]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广汉太守”即绵州太守。绵州,汉代称“广汉”,李白乃绵州郡人。地取旧名,以代时称,唐人多有此习。

[6]《新唐书·选举志》:“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唐兴,世崇儒学,虽其时君贤愚好恶不同,而乐善求贤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师外至州县,有司常选之士,以时而举。而天子又自诏四方德行、才能、文学之士,或高蹈幽隐与其不能自达者,下至军谋将略、翘关拔山、绝艺奇伎莫不兼取。其为名目,随其人主临时所欲,而列为定科者,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可以理人之类,其名最著。”

[7]“海翁失鸥”,典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8]见魏颢《李翰林集序》。

[9]王皇后是唐高宗李治的原配妻子,贞观十七年(643)被册封为太子妃,永徽元年(650)被册立为皇后,因骄横无子而失宠,永徽六年(655)因“谋行鸩毒”的罪名被废,后被武后缢杀。

[10]此诗即李白《古风(其二)》:“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11]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12]李白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二诗。

[13]这位叔祖的姓名史籍失载,李白有《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诗。

[14]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朝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其生卒年难以确考,《旧唐书》本传云:“(开元)十五年,又召至都。……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玄宗追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真一先生。

[15]此处韦利自注曰:“见《晋书》卷四九,阮修生活在三世纪下半叶。”阮修,字宣子,西晋时期大臣、名士阮咸从子。

[16]此处韦利自注曰:“或者说是‘handy collection’,即将松散的纸张贴在卷轴上,方便查阅。”译者注:此处正文为“hand-collection”,“handy collection”与“hand-collection”相比,前者强调“随手”,后者强调“亲手”。

[17]本句及下文“伟哉鹏乎”一段皆出自李白的《大鹏遇希有鸟赋》,此赋后被李白更名为《大鹏赋》。

[18]见《庄子·逍遥游》。

[19]此处韦利自注曰:“他是上清派的第十二任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