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类学评论(总第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

——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

张雨龙[1]

摘要: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以橡胶种植为业,哈尼/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的裂变,国家权力渗透到村寨,传统村寨组织逐渐式微。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实践不同的方式,如进行村寨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等,这都是他们融入各自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是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国家的过程。融入国家化进程既是少数民族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过程,是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在国家引导和帮助民族群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完善的,对边缘与中心的关系的理解,或者说对边境(边疆)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也是在边境地区的国家化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哈尼/阿卡人 村寨社会 传统权威 村民联合体 国家化进程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国家政府的帮助,发展成了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到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这些与中国接壤并且种植罂粟、生产毒品的地区开展“替代种植”项目,恰好,彼时的缅甸和老挝政府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的禁毒压力,与中国合作开展“替代种植”项目成为消灭毒品原料罂粟从而消灭毒品生产的重要选择。这样,橡胶同甘蔗、茶叶、水稻等作物一起成为毒品原料罂粟的替代物而被广泛推广。在此过程中,缅甸和老挝的山地民族阿卡人(族)也逐步尝试种植橡胶。无论是中国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还是老挝和缅甸的阿卡人,都是在国家力量的引导下种植橡胶的。当然,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民族认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哈尼/阿卡人[2]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利用哈尼/阿卡人作为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3]所共有的语言、文化、社会结构等要素为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学习橡胶种植技术和知识等提供便利条件。当然,为了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三个国家都鼓励跨境民族哈尼/阿卡人发挥自身的地理和民族文化优势,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的活动,或者相互学习橡胶种植技术和知识来促进橡胶种植业的发展。

橡胶种植已经成为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重要的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之一。橡胶种植业的发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橡胶工业原料需求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替代罂粟种植而铲除毒品生产原料等作用,还带来生态环境破坏、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等现实问题。橡胶种植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