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书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互惠性偏好假设,分析企业与政府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互惠机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现有文献主要基于完全理性假设展开,尚未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不能为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并非完全理性,具有互惠性偏好,可能导致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政企互惠现象普遍存在。本书将行为经济学的互惠性偏好假设纳入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探讨企业与政府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互惠机制。本研究提高了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能够很好地解释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的政企互惠行为,为实施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合作倡议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异于道德约束和制度监督的新思路。

第二,本书基于公平偏好假设,通过构建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模型,系统分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失和伪善行为的决策依据和影响效应。此外,本书从企业动机出发,深入揭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其动机和传导路径。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缺失和伪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普遍现象,但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伪善行为进行分析,但受限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并未对该行为的决策过程和影响效应进行深入讨论,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问题提出等层面。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将企业决策过程视作“黑箱”的局限性,通过构建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模型,深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伪善行为的决策依据及影响效应,并为后续讨论这些行为的改善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客观表现,将具体影响过程视作“黑箱”,且忽略了企业动机的差异,并未深入探讨不同动机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路径。实际上,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决策,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和传导路径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本书从企业动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及其传导路径,这有助于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黑箱”,提供工具性社会责任存在的经验证据,全面深化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第三,本书拓展研究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的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行为已经成为全球性普遍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须政府发挥引导和干预的作用。政治关联作为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手段之一,现有文献较少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政治干预”观点和“关系”观点。与此同时,由于数据较难获得,关于社会责任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的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定性的角度提出较为笼统的改善对策,缺乏对改善对策和实施效果的深入讨论。本书弥补之前研究没有提出针对性改善策略的不足,进一步厘清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合理运用政治关联的方式引导和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