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腊月山村卷:藏族农区的土地整理与脱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调研背景

中国的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项目,中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贫困人口反弹的现象,[1]到2013年,根据推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依然有8249万。虽然扶贫策略经历了区域性扶贫开发到贫困县瞄准机制,到贫困村瞄准机制,到区域性、贫困县、贫困村相结合的综合性扶贫,[2]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鉴别,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瞄准和效率等问题,都困扰着中国扶贫开发的进一步推进。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扶贫攻坚工作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分类施策。从此精准扶贫成为中国扶贫模式的基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

为了服务于中央精准脱贫大局,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经验和政策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重大国情调研项目。“藏族农区的土地整理与脱贫”就是百村调研的子课题之一。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四川省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专家构成,负责所有的实地调查和调研报告的撰写。“藏族农区的土地整理与脱贫”子课题从2016年底开始实施。前期为资料整理和问卷设计准备阶段,然后开始进行村问卷的调查,以期对村的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于2017年4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2017年底到2018年,整理数据和访谈资料,准备写作大纲并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