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服务项目的目标
由于采取了类型化的思维方式,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服务关注服务对象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通过这些需求的满足帮助服务对象消除面临的困扰。例如,一个做儿童行为矫治的机构,如果采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服务设计思路,就会将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筛查出来作为服务对象,然后对这些儿童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出现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这些儿童在问题行为中那些还未被满足的需求,接着针对儿童的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设计服务的目标,开展专业的服务。一旦这些儿童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的问题行为就会消失,服务目标也就达到了。但是,这些儿童的问题行为给他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和影响、问题行为的消失给这些儿童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以及如何帮助这些儿童防止这类问题行为再次出现等方面的思考,则属于机构服务范围之外的内容,不会作为服务的目标来考察。
相比较而言,以成长为导向的项目服务就有所不同,它不是关注服务对象那些从日常生活的困扰中抽离出来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是将服务对象的困扰放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理解,不仅关注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困扰,而且注重了解服务对象应对这些困扰的具体行动方式以及其中蕴藏的能力。它的目标是提升服务对象针对这种生活困境的应对能力,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服务对象能够有信心去面对类似的问题。我们还是以儿童行为矫治为例,如果机构采用的是以成长为导向的专业服务设计思路,它就会将这些儿童的问题行为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处境中来理解,分析这些问题行为与谁关联在一起、是在什么事情中呈现出来的、这些儿童和周围他人是如何应对的、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方面的能力提升等,基于这样的困境应对能力分析,社会工作者才能制定服务的目标,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一旦这些儿童应对困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克服面临的困难,服务也就结束了。因此,有时候即使服务对象面临的困难仍旧存在,只要他们有能力应对,服务目标也就实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项目服务目标的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服务设计采用的是因果分析的逻辑,注重从服务对象过往的经历中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由此确定一种修补式的目标(Glicken,2004:206)。这是一种过去指向的分析思路,假设过去的不足决定了现在的问题,忽视了每个人所拥有的选择能力。而且这样的分析思路容易弱化服务对象以及周围他人的能力,把社会工作者视为服务对象问题解决的“专家”(Rapp & Goscha,2006:8-9)。以成长为导向的专业服务设计不认同这样的分析思路,它虽然也赞同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影响他现在的生活安排,但是更为关注每个人所拥有的选择能力,强调过往的经历也需要每个人自己的解释,即使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但他仍然拥有选择的能力,因为只要他愿意改变,未来就提供了重新选择的可能(Saleebey,2006b:279)。显然,以成长为导向的项目服务是一种未来指向的分析思路,它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都拥有相对的自主性,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某种选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