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意义解释维度:注重主体性[8]
空间关系维度和时间发展维度的考察是为了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遭遇困扰的时空特点,以便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项目时能够看清楚服务对象困扰在时空方面的关联性。然而,服务对象不只是被观察的对象,他和社会工作者一样也有自己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生活体验,也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做出决定,承担起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设计专业服务项目时还需要另一种从服务对象主观感受角度出发考察的维度,这就是意义解释维度,即考察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是如何理解自己遭遇的问题和生活处境的。[9]
实际上,任何日常生活的安排都离不开个人的生活体验和行动决定;同样,不同的日常生活安排又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和行动决定创造了新的机会。可以说,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安排体验和行动决定的过程中,不仅日常生活安排影响着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行动决定,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行动决定同样也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两者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拆分开来。正是在这样的动态影响过程中个人才拥有了生活的掌控感和满意感,而一旦这样的动态关系遭到破坏,困扰也就随之产生。例如,对于一位突发中风的老年人而言,他的生活改变不只是日常生活安排和社会支持关系的改变,同时还包括时间安排上的调整,需要住院接受康复治疗,以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此外,他的内心主观感受和行动决定能力也会随之变化,影响康复治疗的进程。因此,在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时,对服务对象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内心感受和行动决定方式的考察就显得非常重要。
就意义解释维度而言,服务对象在生活困境中对问题的认识(心理的认知因素)、感受(心理的情绪因素)和行动(心理的行为因素)等因素反映了服务对象的基本心理状况,是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项目时需要考察的内容。[10]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三个心理元素是围绕问题的确定和解决的过程而展开的,既涉及解决问题行动的规划,也涉及解决问题行动的实施和经验总结。正是在这样的规划—行动—反思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生活才可能发生改变(Reid,1992:6)。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问题确定和解决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我。它给服务对象的行动赋予了个人的意义解释,使个人的日常生活拥有了个性化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个人生活的参与者和责任的承担者。[11]
可见,服务对象的成长改变离不开意义解释维度的考察,它让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理解延伸到个人的内部心灵,与服务对象在特定文化中的精神资源联系起来。这样,意义解释维度就与空间关系维度和时间发展维度一起构成理解服务对象成长改变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成为考察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困扰并且寻求解决过程的基本逻辑框架。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处在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两方。当然,就个人的主体性而言,意义解释维度注重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价值信念和行动能力等内部的心理状况,而空间关系维度和时间发展维度则是个人生存的外部生活状况,正是在这样的内部与外部的交错影响中,个人体验着生活的起伏变化,学习掌控生活的能力,寻找心灵安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