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老子和同老子思想相近的重要历史人物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老子比孔子年长大约20岁。根据史料,老子的出生地可能在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县或者安徽省亳州市的涡阳县。
公元前551年,20岁的李耳开始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周朝的藏书主要以竹简和帛书两种形式存在。
李耳因学识渊博,在当时很有名气。公元前518年,孔子听闻李耳的大名,特意前往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根据《庄子・天运篇》,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当老子行至函谷关时,驻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十分敬仰老子的学问,恳请老子留下一些著作,以便后人学习。老子欣然应允,在此写下了千古名著《道德经》,随后便继续踏上了他的归隐之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老子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理念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推行不言之教,认为统治者不过多干预,百姓便能自然发展。在权术运用方面,他秉持物极必反的道理,提醒人们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在个人修身养性上,老子主张虚心实腹,倡导不与人争的修持方法,因此被尊为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即通过对心性和身体的修炼,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胡适对老子的评价:“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在道教体系里,老子被高度神化。道教认为老子乃是老君的化身,因而尊其为道祖,称其为太清道德天尊。在众多道观的三清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与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即太清道德天尊)的塑像位于元始天尊的右侧,只见其手持蒲扇,神态庄严。据道经记载,太上老君居住于大罗天上的太清仙境,他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在道教神谱中占据着极为尊崇的地位,象征着道的玄奥与无上智慧,深受信众的敬仰与膜拜。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简介如下:
-内容结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81章,约5000字左右。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了道家关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观点。
-核心思想:“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感知和理解的存在,它蕴含着无限的奥秘和力量,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发展,即“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和规律自然发展。在社会治理方面,倡导统治者要以“道”为准则,实行宽松、自然的政策,让百姓自我发展,实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摒弃过多的欲望和贪念,回归到自然纯真的状态,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境界。
-后世影响:《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哲学领域,它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启发了后世众多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在政治方面,“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一些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在文学艺术领域,其简洁优美、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对中国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追求。此外,《道德经》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受到许多外国学者和思想家的关注和推崇,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可以说,跟老子同时代的尹喜是老子的知己。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文始真人等。他是春秋时期周康王时的大夫,具体生卒年不详。
尹喜自幼聪明好学,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天文秘纬,能仰观俯察,对星象变化洞若观火。公元前497年,眼见天下将乱,他辞去大夫之职,请求担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静心修道。
在函谷关期间,尹喜见东方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尹喜热情迎接,以弟子之礼相待,并恳请老子留下著作。老子遂在函谷关停留百日,著成《道德经》五千言授于尹喜。这一事件意义重大,不仅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让尹喜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老子授经后,西出大散关,与尹喜约定后会于成都青羊肆。之后,尹喜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历经千辛万苦,行至老子的故乡秦州伯阳。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常把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后来,老子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并自著九篇,名曰《关尹子》,又称《文始真经》,此书成为道家经典之一。
据道教典籍和传说,尹喜最终得道成仙,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他被尊为道教楼观派和文始派的祖师,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于老子侧。
尹喜的思想主要在于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其贵清思想对中华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同时,以他为祖师的文始派,在理论上深入探讨道家哲学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形成独特修炼体系,对道教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文明中,有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相近之处,以下是一些例子: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70年)
-思想相似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强调事物的变化和流动,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与老子对“道”的理解有相通之处,老子的“道”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例如,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生动地表达了事物变化的绝对性,而老子也说“反者道之动”,强调“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
-思想不同点:赫拉克利特更侧重于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去探讨世界的本原和变化规律,他关注的是客观世界的物理变化。而老子的“道”不仅包含自然规律,还涵盖了社会治理、人生修养等多个层面,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应用。
#古希腊的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年-前323年)
-思想相似点:第欧根尼是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过简单、自然的生活,摒弃物质享受和世俗的虚荣。这与老子所倡导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反对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有相通之处。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老子也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提醒人们不要被物质的繁华所迷惑。
-思想不同点:第欧根尼的行为和思想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消极避世的色彩。而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生活方式的主张,还包含了对宇宙、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年-前486年)
-思想相似点:释迦牟尼倡导通过内心的修行和对欲望的克制来达到心灵的解脱,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老子也主张人们要摒弃过多的欲望,回归到自然、纯真的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两者都认识到欲望对人的束缚,以及内心平静和精神超脱的重要性。
-思想不同点: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围绕着佛教的教义,如四谛、十二因缘等,旨在引导人们摆脱轮回之苦,达到涅槃的境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老子的思想虽然也有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一种哲学层面的智慧,为人们提供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原则和方法,并非宗教教义。
#法国的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
-思想相似点:卢梭强调回归自然,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和平等的,而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反而带来了不平等和束缚。老子也认为自然状态是最理想的状态,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破坏自然的和谐。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中成长,老子则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对待事物的发展上,都强调要尊重其天然的本性。
-思想不同点:卢梭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批判,他的“回归自然”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改造意图。老子的思想则更具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是从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认识出发,探讨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其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1862年)
-思想相似点: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了自己在湖畔独居的生活,倡导人们简化生活,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精神的滋养和启示。这与老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从自然中领悟道的智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有相似之处。梭罗通过自己的实践,试图证明人们可以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老子也认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减少外在的干扰和欲望,才能更好地体悟道。
-思想不同点:梭罗的思想更多地侧重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他通过独居来进行自我反思和对生活意义的探索。老子的思想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哲学体系,涉及到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多个方面,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着更宏观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
-思想相似点:尼采提出“超人哲学”,强调个体的自我超越和价值创造,鼓励人们摆脱传统道德和观念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老子也反对世俗的一些虚伪道德和僵化规范,主张人们顺应自然本性,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例如,尼采鼓励人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老子则认为“自胜者强”,都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思想不同点:尼采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意志色彩,他倡导的自我超越更多地是基于个体对权力和力量的追求。而老子的思想则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并非追求个人权力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