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新政初行
东明县在历经士族之乱后,宛如浴火重生,百废待兴。林缚深知,此时正是推行新政、彻底改变东明县面貌的绝佳时机。士族的清除,虽为新政的推行扫平了一大障碍,但前路依旧布满荆棘,每一项举措都关乎着东明县的未来与百姓的生计。
林缚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他深知,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而兴办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于是,他决定在东明县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学堂,取名为“东明书院”。
为了筹集修建书院的资金,林缚一方面从县衙有限的财政中挤出一部分,另一方面发动全县百姓捐款捐物。他亲自带头,捐出了自己数月的俸禄。在他的感召下,东明县的百姓们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些之前受过林缚帮助的手工作坊主和商人,也慷慨解囊,为修建书院贡献力量。
然而,修建书院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资金,还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比如选址,既要考虑交通便利,便于学生往来,又要环境清幽,利于学习。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林缚最终选定了县城东郊一处风景秀丽、地势开阔之地。这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周围绿树成荫,十分适宜读书治学。
确定选址后,便是招募师资。林缚广发告示,诚邀各方有学之士前来任教。告示一经张贴,便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一些在科举中失意但满腹经纶的秀才,以及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的学者,纷纷前来应聘。经过严格的筛选,林缚挑选了几位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先生,作为东明书院的首批师资力量。
在书院的规划上,林缚借鉴了前世的教育理念,不仅设置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课程,还开设了算术、地理、农学、工学等实用学科。他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掌握实用技能,为东明县的发展贡献多方面的力量。
就在书院紧锣密鼓地筹备之时,林缚又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水利建设上。东明县地处平原,河流众多,但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每逢雨季,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林缚召集了县衙内精通水利的幕僚以及当地经验丰富的老农,共同商讨水利建设方案。他们沿着东明县境内的几条主要河流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记录河流的走向、水位变化以及周边地形等情况。经过数天的努力,一份详尽的水利建设规划终于出炉。
根据规划,林缚决定在几条关键河流上修建水坝和水闸,以便调节水位,防洪抗旱。同时,疏浚河道,清理淤泥,拓宽河道宽度,增强河流的泄洪能力。此外,还计划开挖几条灌溉渠道,将河水引入农田,确保农田在干旱季节也能得到充足的灌溉。
水利工程的实施,面临着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挑战。林缚再次发动百姓,以工代赈,招募了大量灾民和闲置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他亲自到施工现场指挥,与百姓们一同劳作,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比如水坝的选址和建造工艺。林缚凭借前世所学的知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使得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在商业发展方面,林缚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他深知,商业的繁荣能够带动东明县的经济发展,增加百姓的收入。于是,他下令简化商业经营的手续,降低税收,为商人创造一个宽松的营商环境。同时,在县城中心规划了一片专门的商业区,修建了整齐的商铺和摊位,吸引外地商人前来经商。
为了吸引更多的商人,林缚还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商业招商活动。他派人到周边州县发布消息,邀请各地的富商巨贾来东明县考察投资。在招商活动当天,东明县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林缚亲自向商人们介绍东明县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展示当地的特色产品和丰富的资源。他还承诺为前来投资的商人提供各种便利和优惠政策。
在招商活动中,一位来自江南的丝绸商人对东明县丰富的蚕桑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表示愿意在东明县投资兴建一座丝绸加工厂,带动当地的丝绸产业发展。林缚大喜过望,亲自与这位商人洽谈合作细节,为他提供了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随着各项新政的逐步推行,东明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百姓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积极参与到各项建设中来。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挑战。
一些保守的老者对书院开设的实用学科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就应该专注于经史子集,考取功名,学习那些“奇技淫巧”并无用处。在水利建设方面,也有部分百姓担心工程会破坏当地的风水,影响家族的运势。而在商业发展上,一些本地的小商贩担心外地商人的涌入会抢走他们的生意,对新政持抵触态度。
面对这些质疑和挑战,林缚并没有退缩。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观念和利益,但为了东明县的长远发展,必须坚定地推行新政。他组织了多场宣讲会,向百姓们耐心解释新政的意义和好处。对于那些担心书院实用学科的老者,他详细阐述了这些学科对东明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对于担心水利工程破坏风水的百姓,他邀请了一些精通地理和水利的先生,向大家解释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消除他们的顾虑。而对于那些担心商业竞争的小商贩,他承诺会出台一些政策,帮助他们提升经营能力,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在林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理解并支持新政。东明书院的建设顺利进行,水利工程也逐渐初见成效,商业招商活动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商人的关注,东明县的经济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东明县的平静。这日,林缚正在县衙处理公务,突然接到消息,邻县发生了大规模的流民涌入事件,这些流民正朝着东明县的方向而来。据了解,邻县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颗粒无收,百姓们无奈之下,只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林缚深知,流民的涌入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东明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治安混乱、粮食短缺等。他立刻召集县衙的官员们商议应对之策。
“大人,这些流民数量众多,我们东明县自身也在发展建设中,恐怕无力承担如此多的流民啊!”一位官员担忧地说道。
“是啊,大人,若让这些流民进入东明县,万一引发什么事端,那可如何是好?”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林缚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所言不无道理,但这些流民皆是受苦受难的百姓,我们不能见死不救。若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必将陷入绝境。我们身为朝廷官员,当以百姓的福祉为重。”
“可是大人,具体该如何安置这些流民呢?”又一位官员问道。
林缚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一方面要组织人手在边界设立临时安置点,为流民提供基本的食物和住所,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尽快统计流民中的劳动力情况,将他们纳入到我们的各项建设工程中来,以工代赈,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和报酬。同时,安排郎中为流民中的伤病者进行救治,防止疫病的传播。”
众人听了林缚的安排,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一场紧张有序的流民安置工作在东明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