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引言

有人说我的一生是一个谎言,但是我总是视其为真实的;因为和事实一样,它极不单纯,也绝非简单。[1]

——王尔德

解读英国作家[2]、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其人其作有很多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反叛者、唯美主义者、有家室的同性恋者、爱尔兰人、才子、浪荡子、势利小人、喜剧作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现代性艺术之先驱、消费主义代言人、阶下囚……如果我们把王尔德的一生结合他的作品进行整体考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关键词好像一张张标签,只描述到了王尔德的某一个特征、窥视到他的某一个侧面,都不足以领略到他的全貌,因为他呈现给世人的色彩斑斓的面貌太多、太复杂,更多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些众多且迥异的特征让王尔德的本来面目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那么,是否有一个词或概念能够引领我们看清,王尔德那一张张标签似的表象后隐藏着的真面目?或许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并未展开解释的、描述王尔德的字句,(他热爱)“风格、面具、表象和外貌”[3],所指向的一个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方向。这个概念在王尔德的言行和作品中反复地出现——作为自我塑造的面具。他关于人生的面具表演实质是这样表述的:“人生的第一要务是尽可能地惺惺作态。至于说到第二要务嘛,还没人察觉”[4]。而他关于艺术作为面具表现形式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如果艺术是一面镜子,那么我们在其中将看出——一个面具”[5]。正因为王尔德秉承这样的理念,才会产生其传记作者赫克斯·皮尔勋(Hesketh Pearson,1887—1964)对其性格多面性的描述:王尔德可以在下午扮成王子哈姆雷特,晚上再同样逼真地扮演流氓福斯塔夫。[6]其实,不论是高贵而悲情的哈姆雷特,还是放浪形骸的福斯塔夫,都是王尔德塑造出来的不同的、真实的面具自我。因此,要想试图解读王尔德的真相,我们必须先找到他那些刻意塑造出来的面具,才能进行仔细比对、分析、综合和总结。依照此思路,本书将从王尔德一生的作品、言行入手,搜寻他创造出的众多面具之表象,分析其成因及其效果,探寻这位面具大师的真面目,找到“面具的真理”(王尔德语)。

如果本书仅停留在就王尔德的“面具艺术”而研究这些面具表象及其成因、效果的话,那么这样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是有限的,因为它只解决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只有进一步把“为什么”运用到对现实的思考中,即“借此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反思什么”,其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本书的探索过程和最终结论将作为一个外部视角,辅助我们客观、清晰地对审美进行审视、反思和评价。

注释

[1]Peter Rab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Oscar Wild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3.

[2]由于王尔德对自己民族立场出尔反尔的表述,因此对其国籍归属一直没有定论。伊格尔顿认为他是爱尔兰人,维基百科也持此观点;但英国学界并不强调这一点,我国编写的英国文学史纲及文选课本也基本把他收录在内。本书遵从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王尔德全集》编者的认定以及陆建德教授所作中文版序言的表述,视其为英国作家。

[3][英]特里·伊格尔顿:《异端人物》,刘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4页。

[4]因原文使用的是artificial一词,并非虚伪之意。且在艾尔曼所著的传记中,作者把这个词转述为“摆一个姿态”(“assume a pose”)(Richard Ellmann,Oscar Wilde,New York:Random House,1988,p.311.),所以这里没有使用《全集》中把artificial当作“虚伪”的译本。

[5][美]理查·艾尔曼:《引言: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载《王尔德全集(4)》,杨东霞等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6]Hesketh Pearson,The Life of Oscar Wilde,London:Methuen,1946,p.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