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社会与社会治理心理学丛书》序言
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有效运行需要社会治理。虽然社会治理的思想伴随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社会治理的概念和理念却相对比较新。“治理”(governance)是30多年前西方提出来的概念,“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则是这个概念的中国化,这是一个认知不断演化的过程。2012年,“治理”一词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述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8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社会治理”取代了“社会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着理念上的深刻变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认为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主题,但是对于心理学却是一个新的议题,社会心理学也是如此。心理学界讨论“社会治理”的文献基本上出现在近十年之内,在这之前与社会治理最相关的研究主题是“社会心态”。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把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纳入国家政府执政纲领,标志着当代社会治理关注社会心理问题的开始。
国家治理中关注心理问题的思想还可以追溯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他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的三大建设,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建设”。孙中山指出:“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国民心理上,人心是立国的根本,国家的巩固要以人心为基础。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人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核心问题,必须直接面对。2016年,我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指南中的一个选题是“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我在检索国内心理学和社会治理相关的研究时发现,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关于社会治理本身的研究,也就是缺乏对社会治理心理学机制的探索。于是,我就把指南中的题目改为“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当然,这个题目是受孙中山“心理建设”思想的影响。2022年,这个课题以优秀等级结项,我提出社会治理心理学的两条路径:一是社会心态引导的路径,二是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成果纳入我自己主编的《社会心理建设丛书》中分两部出版,这两部著作的名称分别是《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我认为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在社会治理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无论是在社会治理的体系层面,还是在社会治理的政策层面,社会心理学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年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包括早期社会心态的研究,都聚焦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好生活需要等国家治理核心政策中提及的概念。我们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机制,提出政策建议,连续十多年出版了《社会心态蓝皮书》,出版了《社会心理建设丛书》,所有的研究主题都聚焦于社会治理。如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明确了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内在的心态。社会心理学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中可以发现很多重要的研究主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以大语言模型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工业革命,意味着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智能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到来。而在智能社会的治理中,心理学将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从人的智能研究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从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治理到人工智能下人作为客体的社会治理,将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心理学来解决。可以预见,其也将与政治学、社会学比肩于社会治理领域。
因此,在迈向智能社会的当下我们需要新的社会心理学,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继续关注社会治理和体系创新中的心理学问题外,还将关注社会在科技创新推动下的转型和变迁,更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和发展,这也是我们推出《智能社会与社会治理心理学丛书》的意图。未来,我们将主要出版社会治理心理学、智能社会心理学,以及智能社会治理的心理学的原创性成果,我们希望更多的心理学家关注中国社会治理的心理学问题,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智力产品。
王俊秀
202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