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指尖上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文化思辨 探究症结(3)

而回首东方的文明,特别是中国的文明,不管是道教,或者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新儒教,乃至经过中国化的佛教,当中的许多神都是绝对圣明,人神之间是绝对分开的。例如,在佛教文化中,没有任何菩萨具有人神合一的特征,也不存在有人能和菩萨或者佛祖进行平等交流的情况。所以,东方文明其实是把神作为一种绝对的偶像,而西方文明在早期的传播过程中就已经把人和神做到了有机的整合。

【微评 ★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在源头上就是存在差别的,如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认同就会不一样。不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不存在对与错、是与非,文明是终究会在碰撞后共融共生。】

今天,现代的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在受教育时期所接受的文化塑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我们所谓的正统教育,即学校教育的灌输;二是他们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到的西方文化。这样两方面的教育让年轻人对于东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愿意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微评 ★网络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看世界的机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必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站在一个正确的视角去看待这种现象,要包容也要警惕。想想法国的“文化例外”,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国的文化呢?】

以西方的动漫为例,许多年轻人之所以能够在这当中找到无穷乐趣,就是因为在这些动漫里,不管多么强大的神,其行为活动都会带有与人类相似的特点。这就会让年轻人感受到动漫里的神和自己在情感上是互通的,而非高不可攀。因此,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熏陶下,他们就会觉得西方的节日不但有趣,而且好玩儿,进而去追捧它。

这样的一种追捧洋节的行为,其实和宗教信仰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很热情地去庆祝西方的节日活动,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对西方的这些宗教的信仰。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节庆活动的名义,让他们可以又一次地狂欢,可以在一起不受约束、淋漓尽致、痛快酣畅地参与其中去获得快乐。他们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洋节的价值内涵和宗教意义。他们难道真的了解新旧约全书么?真的知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理论么?他们并不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年轻人去参与洋节日。

对此,我们倒可以反思一下自身。我们常常说五千年强大的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断流,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相比,我们引以为豪。但是到了今天,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如果依旧保持这种想法,那就是固步自封了。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具备人格化的魅力,让它们更加容易走进下一代人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中。究竟年轻人想要取舍什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我们灌输的东西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而且,我相信很多年轻人是有这种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的。在对东西方文明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今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年轻人会找到自己希望或者说能够找到的东西。

【微评 ★年轻人都是有个性的,自由开放的环境会让他们更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做一些改变,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上。】

所以,对于这种有组织地反对西方节庆活动的行为,我认为大可不必。但是,从这种现象出发,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历史悠久,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都已然绵延了几千年。中国的节庆文化就是从这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中诞生的。如此具有底蕴的节庆文化,为什么没法像西方节庆文化那样,引起数以亿计的年轻人的热捧和追求呢?我们的问题究竟是出现在哪里呢?是教育,还是文明传承过程中缺失了什么?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关注的。抵制洋节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与其抵制,不如去好好探究下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由传统网吧转型升级看跨界融合的启示

2014年11月24日,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其后,12月5日,我参加了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举办的研讨会,就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时至今日,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20个年头,而我国网吧的建设也有了18年的历史。由于政策的诸多限制、舆论的巨大压力,网吧这个行业一直在夹缝中潜行。2014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思路、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完善和调整。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时至今日,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20个年头,本应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高速发展的20年,但由于政策的诸多限制、舆论的巨大压力,网吧这个行业一直在夹缝中潜行。

【微评 ★网吧作为互联网服务行业的企业,本身是无需诟病的。但是因为网瘾少年的问题,网吧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不良文化的代名词,如何回归网吧的纯净环境是新时期的新课题。】

草根业态如何重塑行业形象

2014年11月25日,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执法监督,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全面放开网吧审批,取消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上网服务场所的总量和布局要求。这意味着,限制网吧发展的种种政策都已彻底解除,网吧再次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松绑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早已进入了疲软发展期的网吧在这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也是耐人寻味的问题。

在我国,网吧建设已经有18年的历史。据统计,目前上网服务行业有13.5万家营业场所,上网终端1200万台以上,2013年行业总收入为520亿元,上网人数达到1.19亿人,但是网吧留给人们的印象依旧是小、乱、差、多、暗、脏。这个过程中,网吧这一草根业态如何通过转型升级重塑形象,确实是一个新的命题。

【微评 ★网吧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来自行政部门的严格监管,而是其在民众心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才是网吧转型的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需要慢慢重新恢复网吧在民众心目中的信任。】

产业融合能否实现华丽转身

2014年11月24日,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思路、管理政策进行重大完善和调整。

随着PC终端的普及和上网方式的多样,很多人已经不需要在网吧中进行信息消费。手机终端的快速更新让PC机的诸多优势不再凸显,网络游戏也逐渐被手机游戏代替。就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来说,前18年解决了城市人口互联网的普及,未来五年到十年,网络的普及率还会更高。那么,在这样一个网络上行、网吧下行的态势下,网吧行业还能不能继续单一的孤立的存在,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网吧单纯依靠上网服务的经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仅以北京地区为例,据北京网络文化协会统计,2013年底,北京共有注册上网服务场所1537家,实际经营1205家,其中有59%的年利润不足10万元,还有11%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网吧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网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微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之下,网吧正在呈现颓势。但这未必不是好事,这意味着网吧顺势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彻底转变行业已形成的刻板印象的机会已经到来。原来的重工业园区在衰落之后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又有了“第二春”,网吧又有何不可呢?】

在网吧行业的自我救赎与探索中,很多网吧已经更名为网咖,意在通过与咖啡、音乐、书吧、饮食等服务的结合,使之具有了娱乐休闲、社交互动、商务洽谈、游戏竞技、高科技体验等新功能,从而实现了由单一的上网服务场所向综合型文化服务场所的转变。据了解,转型后的网咖等场所,上网服务的收入仅仅占到其总收入的50%左右。因此,各种迹象表明,虽然网吧这一业态仅仅持续了不到20年,但是单一业态的网吧一定是夕阳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不断融合,担负起更多的社会便民功能,如电子课堂、远程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成为在公众文化生活中起引领作用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才能脱胎换骨,实现蜕变。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运用大量创意,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的功能。只有这样,传统网吧产业才能获得新生。

【微评 ★网吧的这些转变其实和实体书店的转型很像。以先锋为代表的一批实体书店在转型过程中都通过开辟咖啡、文化交流等新功能充实书店原本单一的销售功能,增强实体书店的综合实力。】

跨界融合倒逼行业自我革命

网吧行业的历史性转型让我们认识到:虽然都是互联网产业,但是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融合跨界带来的压力也不断倒逼行业进行自我革命。转型升级中,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跨界融合可能会对许多业态的整合带来新的困难,然而正是困难的破解才使得转型孕育新的生命力。

【微评 ★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呀!】

而对于新业态中的身体力行的从业人员,转型升级无疑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一个专业管一生,一个学历就是一个铁饭碗。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代教育所提供的通识教育和常规的学位教育只是解决了入门入行的基本训练,而我们最终要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新业态的发展。因此,终身教育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一个人人都必须接受的事实。

政策引导亟待顺势完成革新

最后,我想谈一些有关政策规范和引领的话题。当前,由于很多新业态的不断更新变化,很多传统政策难以涉及到新业态的发展,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

比如,我们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出入网吧。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上网条件极其有限,如何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鸿沟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再比如,演艺这一业态要试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但越来越多的餐厅、酒吧、旅游活动都在和演艺进行融合,对于演艺业的监管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呢?因此,新业态下的跨界融合着实为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能简单相加

第九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2014年12月11日至14日在京成功举办,这次博览会是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创新与升级。

2014年12月12日,作为第九届北京文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项目合作推介会在京举办,广受关注的新媒体类、创意设计类、数字装备类等多个行业的最新成果进行了集中推介。此次活动以“推动相关产业跨界合作,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办。

目前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一种做法是把科技注入文化产品,另外一种做法是在科技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将文化元素植入到产品中;或者产品成型之后,在其外包装和营销方面添加一些文化元素。总体来看,都是一种相加的关系,但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并不是文化与科技的简单叠加。

【微评 ★这样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其实只是最浅层、最表面的融合。】

科技的共性与文化的个性

我们知道,科技的原理是追求共性,讲求的是人类的标准。因为科技的融合,很多东西都需要讲规范。比方说科技产品,它有规格,科技运行有规律,所以它追求的是共性的领域。而文化自古至今追求的都是个性,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看100遍《红楼梦》就会有100次解读。而不同的人对于相同或不同的内容都会形成不同的结论,所以个性化是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当共性化的科技和个性化的文化在一起融合的时候,就需要好好思考,二者之间的融合应该怎么进行。我想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必须要破解科技当中的文化理念问题。

【微评 ★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说,其实,科技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传达出一定的文化理念。就如封建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都只停留在实用的角度,而对于理论则探究不够,这其实就是中国实用主义文化的一种体现。】

很多科技产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设计从一开始就把使用者便捷性、以及对人的尊重和呵护作为产品和科技研发的出发点。早期的电子计算机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一个庞然大物,很多东西都无法让普通群众接触,因为它从原理到操作都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今天的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成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有很多的产品,特别是穿戴式的智能产品,非常人性化,完全和人的生活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