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化思辨 探究症结(2)
第二,在我们国家的三个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北京资源条件优越,人才技术密集,是极具特殊性和统领性的。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是电子商务领域,国家绝大多数的电商企业总部均位于北京,同时北京的互联网文化企业从数量上讲在全国也占据绝对优势。在现有的资源条件基础上,我们更需要有一种担当,要体现出北京对全国互联网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统领性角色。
【微评 ★在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对文化产业本身也是不利的。应该说,文化事业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应当走在前面,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
第三,最近在定位中,国家有新的提法,就是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论是基地的建设还是平台的搭建都要围绕国家这一长远的定位来进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目标:三点入手齐抓共建
我们在搭建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目标是什么。不仅是要完善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为电商交易搭建跨境的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不仅要建设互联网文化企业“走出去”创新平台,还要建设相应的文化信息消费安全保障制度,同时还需要配套金融服务平台和政府监管体系。
我们需要在平台中考虑的问题,首先是电子平台如何落地化,让更多的入驻企业能够切实地享受电子服务,在平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其次是要将切入点放在服务上,积极打造离岸管道,打造离岸文化数据中心,境内服务现在都有抓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全国资源通过离岸服务管道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基地建设的特殊性所在;最后还要思考法务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很多内容在法务上严重滞后,2015年我们在做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法工作,后续国家还将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文化立法的重视,文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完善,我们建设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要充分考虑到法务问题,要与国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接,增加对国际法务的了解,为之提供相应的支持。
【微评 ★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文化氛围则更加需要法律作为最后的约束和底线。】
模式:产业协作是重点
这里的模式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要明确和了解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促进互联网文化企业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创新示范作用,在平台的建设中要充分了解入驻企业的商业模式,为这些互联网企业打造一套一站式的系统服务体系,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集合跨境电商服务资源,将平台资源和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另一个方面是要明确平台自身的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增大和增强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发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合作模式。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孤军奋战,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常态,尤其当下愈加明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文化“走出去”,特别是文化贸易“走出去”提出的更高要求。另外,我国当下的文化贸易建设中,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文化例外”原则,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世界文化的冲击,同时也要有侧重性地保护本国文化企业的成长,既要有“绿色通道”,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通过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渠道走出去,同时还要设置“红色阀门”,对国外的文化走进来要有比较严格的把关。
【微评 ★文化例外原则地提出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文化例外是否会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内核产生冲突呢?甚至于,在未来,文化例外的原则是否还会适用呢?】
5.思维:制度创新“大尺度”
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是互联网文化企业走出去创新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制定相关组织保障措施,趁此顶层设计的机会,把多头管理变成数字审批,落实一大批相关的政策点,比如互联互通、联合办公、数字审批下放、海关税收、出口补贴等内容,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平台要敢于创新,敢于要政策,把矛盾集中消解在平台的管理层面,不要让入驻的企业去承担这些问题,以避免间接地影响国际信誉。技术层面对于企业来说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搭建平台所需要解决的核心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微评 ★互联网时代下,开放共享的思维理念正在慢慢成为一种共识。因此,这种“大尺度”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对自身思维局限的解放。只有思维得到解放了,行动上才会有创新。】
“大尺度”思维可以说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延伸,我们需要对它有客观的认识,我们在平台的建设中一定要强调在政策体制机制上进行重大的创新,不拘泥于现有的规则和形式。比如在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有条件地放开网络封闭的限制,从而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企业和人才进来,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设想和突破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打造互联网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创新平台建设上,我们一定要想前人之不敢想,在政策上、在体制机制上大举突破,切切实实地发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作用,为互联网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不断发挥创新示范平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欢腾的传播背后,更需冷静的底线思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泛运用,网络传播的主体日益多元,舆论表达的方式也更为多样,互联网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置身于海量的信息中,我们的周围充斥着谎言和真理,然而更多的则是真假难辨,虚晃一枪。在这样的舆论生态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呢?面对日渐复杂的互联网传播格局,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又该如何把握?
【微评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也带来很多弊端,真假信息鱼龙混杂,有价值的信息极易被淹没,错误的信息又极易被病毒式传播。这给我们社会的治理带来很大挑战,尤其是在网络舆情的监督上。作为个人,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很重要,不要被一些碎片化、二手的信息误导。】
目前,我国网民有6亿多人,手机网民4亿人,已然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网络舆论场,同时也带来了最为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网上庞杂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多变的思潮纷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关联的平台、各种思潮交融交锋的重要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近期,我们在网络上听说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很多故事的不同版本在微博上一片“热闹”,各种公知、水军、段子手在网络上掀起阵阵波澜,玩得不亦乐乎。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有人说南水北调中线一开通马上就会失败。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某院士批驳说不可能,理由云云。昨天,有人爆料说赵本山因为涉黑涉毒被捕,今天又有人站出来说子虚乌有,全部都是造谣。
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也着实吸引了不少网民的眼球。但是,这些海量的信息孰真孰假,我们几乎无从判别。而这其中又有哪些可以进行传播并自由评论,我们也并没有一个明确可执行的标准。由此,笔者想到了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底线思维问题。
【微评 ★底线思维是人们做任何事都应当有的意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格局看似毫无边界,各种诱惑穿行世间。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更加应该清晰地了解应该守的底线在哪里。守住了底线,就是守住了本心。】
无处不在的网络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触到如此海量和丰富的内容。因为网络,世界越来越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在自由状态下被浏览和传播。尽管我们依然面对各种限制,但网络其实仍然是自由无国界的。
网络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管理办法。正因为它的无国界性质,才更要求其一定要在安全可靠的管理体系下运营。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成为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否则强大的网络舆论就会成为绞肉机和屠宰场,甚至给社会带来混乱和动荡。
【微评 ★对于互联网的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验收互联网世界的底线,更重要的是国家如何建立一套适合的管理体系让民众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世界中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力量会更加强大,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的案例层出不穷,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甚至于网络舆论某种程度上绑架了法律和道德。】
作为信息时代的网络公民,我们要学会甄别网络上真真假假的言论和故事,避免被虚假的信息干扰视听、浪费精力,最讨巧的办法就是浏览主流媒体、权威网站的报道。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往往趋向于通过第二渠道、第三渠道得到更大量更新鲜的消息。显然,既然要得到更多,那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
【微评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通过主流媒体来获取信息,反倒更加信赖第二、第三渠道。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了民众对于主流媒体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对于主流媒体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其实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消解,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前些天,网络上盛传在某高官家里搜到一大批精美且稀有的玉石做成的玉石墙,还对某企业高管的贪腐行为予以曝光,于是就有谣传这个高管将就此下台等等。这些都是舆论营造环境的表现。这样的传言有的应验了,于是人们更加相信无风不起浪,相信网络上的消息多半都是真的。可是,人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更多的消息在时过境迁之后,最终没有被证实。
我们身处网络社会,离开网络绝不现实,如何高效运用网络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网络信息进行二度创作和分析也是应该的。由此,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进而实现有效的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辨别谣言和事实,是每一个网络公民都需要做到的,也是每个网络公民应当遵守的底线。所谓底线,就是不可以触碰的。复杂的网络传播格局中,很多信息在没有搞清楚事实之前,还是以不传播为好,每一个网络公民都应该在传播中保持对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责任感。这并不是在约束大家的传播权利,而是强调权利都应当是在法律视野下的权利,而非不受限制无限扩大的权利。
【微评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由于互联网存在的连锁效应,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随手转发的一条信息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们在面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的时候,应该慎重对待,谨守底线。】
尽管热闹的网络会刺激到观众的神经,但是兴奋之前,请意识到网络传播中的底线在哪里,否则平静的生活会因为某些无意识的行为而无端生起波澜,我们会因此而失去更多。
与其抵制洋节,不如探究症结
12月24日,西方平安夜,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闭校锁门”,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校内挂出了“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争做华夏英雄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制西方文化扩张”等宣传标语。《华商报》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学校的这番举动,不但引起了一些同学的抱怨,也在网上引发激烈的争论。西方节日应该被这样禁止吗?其实,我倒认为,年轻人追捧洋节的举动更能透视出他们对于节日的诉求,而这才是我们应当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微评 ★非常赞同,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探究问题的症结。关于大学生抵制洋节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他们为什么抵制,仅仅是出于爱国心态吗?】
近年来,我们越发感受到,传统的节日和文化被冲淡,很多舶来的节日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校这样做,当然有其弘扬文化、关注传统的善意用心,但是是否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还是需要商榷的。
【微评 ★作为大学生,爱国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盲目地去反对或赞成一些事物怕是有些偏颇。这些标语只是大学生表达他们当时心情的一种方式,但是过后他们更需要去反思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合理的。】
在东方,节日的涵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写意和符号,它告诉你在这个节气你应该去关注生命的某些内容,从事符合节气特征的农耕活动或娱乐活动。这都是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所留下的文化意象,代表着东方人对文化的追求。
【微评 ★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显性基因,对节日的传承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历史上,很多传统节日逐渐被国人忽略甚至完全丢弃,只保留下一些大的节日如中秋、端午等,更多有着丰富内涵和民族习俗的节日早已不复存在,研究国学的很多学者都知道。形式不在,文化内涵也就随之消失,当我们在经济的道路上奔跑的时候,请不要丢弃更多了!】
然而,在西方,由于受海洋文明的影响,其节日更多体现的是虚拟的、人格化的神。因此,在西方的神话里,经常会有人与神交流的情节。西方特有的万圣节、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等节日,其实是人们为了向神去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