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红利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网购隐患:消费者如何安全网购

网购最大的隐患就是安全问题,这也成为很多网购爱好者最头疼的问题。如安全支付问题,维权问题等。鉴于此,有些人会选择放弃网购,更愿意选择实体店购物,虽然复杂、浪费时间却有安全感觉。

3.4.1 信用隐患:网评可靠吗?

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的所有行为都以虚拟身份,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这也为不法分子进行网络欺诈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网购消费者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信用问题,在无法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要确定某一商家的信用如何是很难的。

信用等级就像是网店的“风向标”,指引着消费者趋向最佳的商家。就目前而言,由于网络购物制度和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网购消费者在衡量商家信用时仍没有一个固定的、系统的标准。在这里只能指出大多数人经常会陷入的两个误区:

误区1.靠网评选择:最不可靠

很多人喜欢看网评,如果某商家网上的评价特别多,或者好评率比较高,就认定该商家值得信赖。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会搜索好评较高的商家,一些评价差的,或者新商家则很难入眼。

不过,这也是很多网络平台公认的做法,商家都是按照好评等级高低排序的。

以淘宝为例,在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中,卖家每成功完成一笔交易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好评,4~10个好评可以获得一颗红心标志,5个红心之后(至少251个好评)可以获得一颗钻石,10001个好评可获得一个皇冠标志。因此,店家要靠“钻石”的数量来展示店铺的诚信度,获得“好评”、“钻石”也成为淘宝卖家的主要目标,毕竟这是吸引客户的关键。

以往,通过这种方法评价商家信用,可信度毋庸置疑,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好评”也变得不那么可信。

为了迎合各自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专门帮助店主刷信用的公司和个人,也就是市场上流行的“刷钻”现象(图3-20)。自此,店家的好评就不再纯粹是来自消费者的了。

图3-20 常见的“刷钻”的黑幕

对此,消费者也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在千百条信息中进行筛选,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作出最后的判断。

误区2.依靠图片:同样存在误区

在实体店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亲自试用产品,对产品进行反复检查、对比,来判断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然而,在虚拟的网店中是无法做到这点的,这自然就增加了买到劣质产品的概率。于是,有些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图片进行鉴别,可是,结果也很令人失望。因为很多网购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同一款产品,我买的怎么与网上的图片不一样?无论是颜色还是样式都与图片上标明的有很大差距。其实,产品的图片并不能如实反映出实际情况,以网购衣服为例,很多店家卖的衣服相同,贴出的图片也相同,然而价格却相差很大,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无论是在网店还是实体店购物都不要贪图小便宜,以为图片一样,东西也必然一样。

相比而言,靠图片不如靠价格,永远不要相信物美价廉的把戏,如果某款产品价格与市场价相差很大,即使图片呈现得再完美,消费者也该放弃。

网购信誉体系的建立至今仍没有标准,而且这个制定者既不是商家,也不是交易平台,而是消费者自己。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指望商家进行客观的信用评价无异于“天方夜谭”;而交易平台作为第三方,无法做到对每个商家、每次交易都明察秋毫。因此,消费者通过自身实践交易的结果,以固定的形式体现出来,逐渐形成对特定商家的“口碑”。只有消费者自己的体系,才能真实反映出商家的诚信度。

3.4.2 支付隐患:安全支付时8大注意事项

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是个技术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精通网络技术,网络违法成为常有的事情。因网络支付导致的银行卡密码被窃,网银金额无故失踪或减少时有发生,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网络消费者的恐慌。

网络安全问题有很多种,包括个人账户的账号和密码、信用卡号码、财务信息、商品订购信息、商户的商品价格、销售信息等被泄露、篡改、恶意使用等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为减少网购支付的隐患,消费者在网购时需要注意以下8个问题:

连接要安全

提交与自己有关的个人信息,尤其是信用卡号之前,一定要确认是加密状态,并且是通过安全的接口连接的。即浏览器和Web站点的服务器都支持有关的安全标准。

支付方法要正确

网购的支付方式很多,有邮政汇款、银行电汇信用卡委托支付、在线支付。其中后两种较为方便,而且较安全,即使无意中有损失,也很容易利用法律手段追回,因此,网络支付中,尽量使用信用卡和借记卡。

精心设置密码

不要使用任何容易破解的信息作为密码,比如生日、电话号码等,最好是一串比较独特的组合,至少包含5个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

避免透露更多隐私

在填表格时尽量少暴露太多的私人信息,不是必填项不要主动提供。永远不要透露父母的姓名这样的信息,有人可能会使用它来非法窃取你的账号。各种免费或收费的Web服务可以使你匿名浏览和购物。

检查销售条款

正规的在线零售商都会出示有关的销售条款,包括商品质量保证,责任限度,以及有关退货和退款的规定等。有些站点要求客户在购物前必须点选“同意这些协议”,有些站点则把这些条款放在一个链接后面。

税款和运费

仔细阅读运送和处理等费用的有关说明,不同的送货方式费用差别可能会很大。找一些提供低成本配送方式的公司,或在定购量大时可以免费送货的站点。另外,海外网购要十分注意,因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网上购物实行收税。

认真检查订单

在提交购物订单之前,再慎重地检查一遍,避免输入错误。如,价格必须确定所看到的价格正是该物品当前的价格;收货的地址,发出订单的地址,需要做出特别说明的一定写清楚。

及时提出问题或投诉

在购物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立即通知上级和平台负责人,可通过客服电话、邮件或其他方式与对方进行联系。如果该商家不解决就应该向有关主管部门提起诉讼。

3.4.3 维权隐患:新消法中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从网购进入人们的生活那天开始,维权问题就一直存在。网络消费和实体店消费最大的不同就是,网店不像实体店那样看得到,更无法获得商家的准确信息。因此消费者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后,维权很难,成本也很大。

最严重的是,有的不良商家正是利用这个空子,故意设陷阱欺骗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网购侵权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网购遇到侵权行为时,消费者应该怎么维权呢?不容置疑,那就是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

(1)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

2014年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不少条款,都是针对保护网购消费者权益的。如,新增的第25条第1款规定消费者网购后有7日的反悔期限,有权要求商家无条件退货。关于条款的具体规定内容如图3-20所示。

图3-21 7日反悔权具体内容

反悔权是专门针对网购消费而言的,适用于所有利用网络远程购物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商品的性质有些是不宜退货的,包括消费者根据自己需求定制的,鲜活、易腐的,或不受法律保护的违禁品等。

(2)信息披露制度

消费者对商家信息了解不够是造成利益被损害的主要原因,而消费者之所以无法做到对商家的信息充分了解是源于网购平台监管、审批制度不严格,或商家故意蔽之。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新增加的第28条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消费者在网络等非现场购物的,商家应当提供相应的信息,这就是信息披露制度。具体如图3-22所示。

图3-22 信息知情权的具体内容

该条款填补了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空白,保证了网购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商有进一步的了解权,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隐患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3)直接要求赔偿

同时,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对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网络交易平台做了明确的规定,当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负责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平台也承担连带责任。这一内容具体体现在第44条第1款,如图3-23所示。

图3-23 获得赔偿权具体内容

网购本是三方交易模式,除了买卖双方,还涉及第三方——购物平台。这一条款旨在使商家和平台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大大避免了踢皮球现象,更有利于维护网购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以上3个变化都是在网购日益普及之时,为迎合消费市场新形势而做出的规定,让消费者在网络购物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捍卫自己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