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的是是非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庆僖亲王永璘

永璘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嘉庆皇帝的同母弟。他生性淡泊,对皇位争夺没有兴趣。

据史料记载,和珅是乾隆末年最大的暴发户,他的房屋财产及珍宝珠玩早已引起乾隆皇帝诸子的垂涎。

永璘曾直言不讳地向诸兄长们袒露心迹,他表示自己无意于角逐嗣皇帝宝座,最高理想就是获得和珅的府第:“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珅府第赐居,则吾愿足矣!”昭梿:《啸亭杂录》(续录)卷5,庆僖王。此语虽含玩世不恭的口吻,倒也是永璘真情的流露。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果然,嘉庆帝亲政后,处理的第一件实政就是制裁和珅,并将和珅府第“赐永璘”。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096页。

这件事情的大致经过要从和珅说起。

和珅相貌出众,才思敏捷,又会察言观色,善于揣摸乾隆皇帝的心思,更有一口伶牙俐齿,善于插科打诨,能够在君臣关系严肃有余的情况下,让乾隆皇帝感到放松。凭借这几样法宝,和珅很快就成为乾隆皇帝晚年身边须臾不可缺少的弄臣。

和珅虽身为大臣,却终日在乾隆皇帝身边奔走扶掖,在重大典礼及接见外国使臣的场合,亦无所不至地照料着乾隆皇帝的生活琐事。对此,早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鲜使臣便颇有微词,称:“彼朝上下全没仪节……惟和珅、福长安辈数人,俱以大臣常在御前,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使令,殆同皂隶,殊无礼貌,可见习俗之本然。”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62页。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鲜使臣又有如下记载:“皇帝如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纪纲可知。”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40页。除了照料乾隆皇帝的日常生活外,和珅还以善谑调剂森严肃穆的宫廷气氛。礼亲王昭梿曾言:“和相虽位极人臣,然殊乏大臣体度,好言市井谑语,以为嬉笑。尝于乾清宫演礼,诸王大臣多有俊雅者,和相笑曰:‘今日如孙武子教演女儿兵矣!’”昭梿:《啸亭杂录》卷9,和相善谑。据说当时王公贵族有傅粉涂脂者,和珅所谓女儿兵即讥讽此种情状。正因为和珅善于捕捉笑料,幽默风趣,故深得乾隆皇帝的欢心,主眷日隆。

不过,和珅在政治上飞黄腾达,主要的因素还是由于他的聪慧过人。

与不学无术的一些满洲贵戚相比,和珅能背诵《论语》、《孟子》等传统典籍,也颇谙熟时事政治;而与汉族大臣相比,他既通晓满汉文字,又能粗通蒙古、西番文字。因此,遇有重大军政决策,和珅均能“承训书谕”,着实让乾隆帝感到惬意。

正因为如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珅晋封三等忠襄伯,为图形紫光阁的二十名功臣之一,并且有御制赞诗曰:“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事,惟明且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喀平定,和珅又作为十五名功臣之一而图形紫光阁。乾隆皇帝再一次褒赞他“清文、汉文,蒙古、西番,颇通大意,勤劳书旨,允称能事”。乾隆皇帝在赞诗中加注曰:“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汉、清文,此外颁谕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鄂尔泰纂:《八旗通志》二,卷首六,天章。

对于军国大事,乾隆皇帝乾纲独断,并不需要臣工有治国安邦那样的雄才大略。相反,小有才智,善解人意,能够无差错地“承旨书谕”,才是这位专制皇帝需要的人臣。和珅恰恰符合这一条件,这是他能获得乾隆皇帝长期宠信不衰的根本所在。

据史料记载,和珅的机敏,亦为朝廷上下所公认。当时便有传说,说和珅过目不忘,办事效率高。就连嘉庆帝后来处置和珅时,亦不得不在御批中承认其“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梁章钜:《浪迹丛谈》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和珅以一微不足道的御前侍卫,靠服侍乾隆皇帝和能机敏承旨而发迹,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暴发户。

乾隆皇帝耄耋之年,精力不济,和珅乘机揽权用事,除了继续掌管吏部、刑部、户部及户部三库、崇文门监督等实权部门外,更进而把持军机处,并用印文传知各省,抄送折稿时,另以副封关会军机处。

清代是君主专制独裁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其表现之一,即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创立的密折陈奏制度与军机处机构。军机处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精心挑选的忠诚可靠者,他们秉承皇帝的旨意承办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机大臣不准与部院大臣及督抚、将军交往。密折陈奏制度是皇帝和大臣单线书面联系的渠道。大臣及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个别经过特许的道府、知县等中下级官吏均可将所见所闻写成密折,盛以特制的木匣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开拆批示。皇帝的朱批也同样照此下传。各级官员之间绝对不许私下互通奏折及朱批的内容。这个制度能使下情上达,便于皇帝迅速地了解各地情况,成为清代皇帝直接控制操纵地方官员的情报网。各级官员们亦因此而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彼此戒备防范,有所顾忌。但是,和珅控制了军机处后,不经请示乾隆皇帝就任意撤换军机处记名人员,以印文形式命令各省:将直呈御览的密折另抄一份,投送军机处。所谓“副封关会军机处”,实际上就是先交和珅过目。据朝鲜使臣的冷眼观察,认为和珅即便如此跋扈张狂,也未必有心僭越乾隆皇帝,只不过是借此“预知所奏事件,作为应对便捷,而以显其能。故督抚等先将奏稿私书质问,便成已例”。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2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19页。和珅的这种做法,客观上造成并助长了内外大臣“通同扶饰”的弊病,破坏了康、雍二帝苦心创建的密折陈奏制度,更架空了颟顸老迈的乾隆皇帝。这深为嘉庆皇帝所忌恨。

另外,和珅还利用审查贡品的权力,明目张胆地大肆侵吞内外大臣的贡品。纳贡本是皇帝的特权,和珅竟敢公然将贡品据为己有,“四方进御之物,上者悉入珅第,次者始入宫也”。据说,“孙文靖士毅归自越南,待漏宫门外,与珅相直。珅问曰:‘公所持何物?’文靖曰:‘一鼻烟壶耳。’索视之,则明珠一粒,大如雀卵,雕成者也。珅赞不绝口,曰:‘以此相惠可乎?’文靖大窘曰:‘昨已奏闻,少选即当呈进,奈何!’珅微哂曰:‘相戏耳,公何见小如是。’阅数日,复相遇直庐,和语文靖:‘昨亦得一珠壶,不知视公所奉者若何。’持示文靖,即前日物也。文靖方谓上赐,徐察之,并无其事。乃知珅出入禁庭,遇所喜之物,径携之以出,不复关白也。其权势之恣横如此。”李岳瑞:《春冰室野乘·纪和珅遗事》。这一记载虽系传闻,但事出有因,和珅随便截留进献皇帝的贡品却极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副封关会军机处及截留贡品,均为嘉庆皇帝所不能容忍,他深知长此以往,皇帝就有大权旁落之虞,无奈碍于太上皇春秋已高,宫中又少不了这位宠臣而不便动手。因此,一俟太上皇龙驭上宾,嘉庆皇帝独踞金銮宝座,便立即果断处置了和珅。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即乾隆皇帝崩逝的当日,嘉庆帝不露声色,任命和珅参与总理乾隆皇帝葬仪,先稳住和珅,然后在暗地里加强自己的阵容:加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下诏急调自己老师朱珪火速赴京;授意给事中广兴弹劾和珅。嘉庆皇帝处置和珅是与他收揽权力同步进行的。初五日(9日),针对和珅破坏军机处和密折陈奏制度,嘉庆皇帝重申:“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封章密奏。”《清仁宗实录》卷37,嘉庆四年正月甲子。强调封章密奏,无异于宣布废除副封呈送和珅的旧规。至初八日(12日),嘉庆皇帝便急不可待地对和珅下了狠手。他召集群臣宣读乾隆皇帝遗诏,随后立即当众命令两位皇兄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理出马,由勇士阿兰保仗剑随行,前往捕拿和珅及依附于和珅的福长安,将他们革职下狱,查抄家产。随后,嘉庆皇帝又下旨令永璇总理吏部,永理总理户部及三库,绵恩任步军统领,凡以前和珅所把持的枢要部门,皆被嘉庆皇帝的兄弟子侄或心腹亲信所接管。

十一日(15日),嘉庆皇帝向内阁正式宣布和珅罪状。

十八日(22日),清廷宣布:鉴于和珅曾为首辅大臣,为国体起见加恩宽大,特赐令自尽。福长安则被押往和珅内室,跪视和珅自尽,因福长安过去常为乾隆皇帝沏茶倒水,特派遣他到裕陵充任供茶拜唐阿。和珅的弟弟和琳因早已在川楚军前病逝,他曾缘军功配享太庙,设立专祠,至此时也被明令撤出太庙、拆毁专祠。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因系固伦额驸,看在他妻子十公主的面子上仍保留伯爵封号,令其在家闲住。

嘉庆皇帝处置贪官和珅,在政治上维护了皇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经济上更是收益丰饶。和珅案后,嘉庆皇帝果真满足了当初不争皇位争府第的弟弟永璘的愿望,将和珅府第的一半分给了他,另一半分给了妹妹十公主,而和珅的园林则分给兄长成亲王永理。永璘住进和珅府第之初,这所和珅故宅称惠郡王府,后随着永璘的封号由惠郡王改为庆郡王,这座王府亦改称庆郡王府。

可以说,永璘在嘉庆初年得到的实惠无人能及。嘉庆皇帝之所以恩宠永璘,一奶同胞固然是重要原因,而永璘的“不争”和“听话”更是重要因素。当初,雍正皇帝和十四阿哥允禵也是一母所生,却兄弟猜忌,终生不睦,究其原因,就在于十四阿哥允禵的“争”和“不听话”。

和珅家私庞大。据同、光年间的大臣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述,嘉庆四年正月十七日(1799年2月21日),嘉庆皇帝发布上谕,宣布查抄结果:“前令十一王爷、盛住、庆桂等查抄和珅家产,呈送清单,朕已阅看,共一百零九号,内有八十三号尚未估价,将原单交八王爷、绵二爷、刘中堂、盛住,会同户、工二部,悉心公同估价,另单具奏。已估者二十六号,合算共计银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九万五千一百六十两,着存户部外库,以备川、陕、楚、豫抚恤归农之需。”薛福成:《庸盦笔记》卷3,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仅数天功夫,查抄财产的四分之一就达2.2亿两银之巨,相当于同时期大清国国库五年收入之和。

和珅死后,他的财产又陆续被清出许多。这个清朝第一大贪官,由于贪欲无度,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首级,而且死后所贪资产也全部充公,徒给后人留下一段笑料。

不料,多年以后,在贪官和珅的这所府邸,又产生了另一位能与和珅的腐败并驾齐驱的大贪官奕劻。这个在清末数年握有政府大权而又缺乏监督的腐败高官,直将清王朝这艘破船引向覆亡之地而使之触礁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