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34年,即民国廿三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大旱年。这年的春天就已经显示出了旱象,雨水特别地少,落谷还不成问题,到插秧,就有些困难了。春忙完了之后,章桂便由堂兄章云洲领着,离开曹家桥,踏上了去石门湾的小路。那一年他十七岁。
自从教训了陆家埭钱鸿珍家四个儿子之后,父亲章占奎一直为章桂的躁脾气担忧着。眼见他都长成十七岁了,十七岁的孩子应该自己挣饭食了,可像他们这样的人家,除了做长年,简直别无出路。就在这时,章云洲上门来了。云洲是来介绍章桂去石门湾丰同裕染坊学生意的,云洲说:“去做个着袜长年吧。”
说起来,章桂家与石门湾丰家多少有一点点拐弯亲。丰子恺的族叔丰铭(字云滨)即五爹爹有个女儿叫丰兰洲,从小送给章桂大伯家,给堂兄云洲当童养媳,此时已结婚多年。五爹爹虽然只是丰子恺的远房叔父,但因为住在同一个屋顶下,所以关系非常亲近。云洲和妻子有时去看望五爹爹,也就与丰子恺家熟了。丰子恺呼丰兰洲为七弟。丰兰洲是个非常热心肠的女人,促成章桂去丰同裕,丰兰洲有很大的功劳。
十七岁的章桂是个美少年。那天,他穿了一套细蓝格子布的新短衫,英气勃勃。这身新衣的衣料叫美通纱,是唐家浜的外公特地到镇上剪来为他做的。外公说,到丰家学生意,总得穿体面一点,哪能打补丁呢。后来婶妈(丰子恺夫人)说:“云洲弟弟说章桂家苦煞。衣裳还好么,美通纱。”于是,穿着美通纱的十七岁少年章桂,就这么体体面面地走进石门湾丰同裕染坊店,当了学徒。
丰同裕是百年老店,当时的店主应该是丰子恺,但他不指着这店养家,之所以还维持着,主要是考虑到两位先生和两个把作师傅的生计。两位先生,一位是丰子恺的族兄丰嘉麟,另一位名叫张芝珊。两位是丰同裕的元老,都五六十岁了。两个把作师傅,一个叫夏光生,一个叫王阿康,都是绍兴人。那天,章桂由堂兄云洲领着从“丰同裕染坊”黑底金字的招牌下进门,一眼就望见挂在大厅上方的匾额——“文魁”。日后细看这匾,才发现那上面还有上下两行小字,上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下款为:“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第八十七名丰鐄立。”丰鐄是丰子恺的父亲。这匾是丰鐄1902年中举之后立的。
那天,章桂就是在这块匾额下举行拜师仪式的。仪式非常简单,对着先生下个跪,礼就算成了。章桂名义上是拜张芝珊作先生的,但也给丰嘉麟下了跪。两位先生对章桂很和蔼,还不忘告诉章桂,以后见到老板丰子恺,就叫他慈伯好了。丰子恺小名慈玉。
惇德堂是丰氏的一处旧宅,丰同裕染坊设在它的第一进。整个惇德堂是一幢三开间三进的大宅楼。第一进后面是退堂,退堂也有一个匾额——“节孝”。然后是墙门,墙门进去是一个石板天井,过天井是第二进。第二进是正厅,堂额即“惇德堂”三个大字,落款为:“笑轩沈之渠书。”这位沈之渠先生是丰子恺父亲丰鐄的老师,书法功底扎实,惇德堂堂额和丰同裕店号都是他手书的“擘窠”。第三进是厨房。厨房后面还有一小间地板间,地板间有扇后门,打开后门,隔一条一米多宽的绵纱弄,就是缘缘堂的正门了。这扇后门对章桂很重要,日后他每天三餐去缘缘堂打饭,走的就是这扇门;吃过晚饭睡觉还早,他关好店门出去闲逛,走的也是这扇门;更有意思的是,染坊下午一般比较清闲,章桂有时候就顺脚去缘缘堂楼下西间书房,看丰子恺写字作画,走的自然也是这扇门。
【同期声】
运河大转弯的地方,分出一条支流来。距运河约二三百步,支流的岸旁,有一所染坊店,名曰丰同裕。店里面有一所老屋,名曰惇德堂。……红羊之后就有这染坊店和老屋。这是我父祖三代以来歌哭生聚的地方。
十年以来,我开这店全为维持店员五人的生活,非为自己图利,但惠而不费。因此这店在同业中有“家养店”之名。我极愿养这店,因为我小时是靠这店养活的。
——丰子恺:《辞缘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