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道情的题材内容及词腔格律
流传在子长境内的传统道情大剧主要有《十万金》、《湘子出家》、《牡丹亭》等20多本,传统小戏有《苏武牧羊》、《三回头》《小姑贤》等20多本。多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等形式,赞美英雄至贤、鞭打残害忠良,宣扬尊老爱幼,斥责嫌贫爱富及劝邪归正和戏耍逗趣等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为主要的内容,有的虽带迷信色彩,但总体却富有一定的人生处世哲理。
子长道情的词腔格律,以七言体上下句为主,十言体为辅。也有三、四、五、六言体插入。它们相互交替,混合出现,起承转合尤为明显。属七言体的唱腔有平调、太平调、一枝梅、梅花调等。其格律节奏为2、2、3。
如《毛红跳墙》:
远照 南山 一朵云,
富的 富来 穷的穷。
穷在 街头 无人问,
富在 深山 有人敬。
十言体的格律节奏多为3、3、4。
如《盘道》:
李翠莲 打坐在 柴门以外,
我与他 唐长老 讲经说法。
剧情变化多端,七言、十言根本不能满足需要,逐步形成了混合体词腔格律。如《湘子出家》中有“抢句子十字调”是七言和四言的结合:
出了韩府抬头照,
马上稳坐一老道。
怀抱渔鼓,
身穿道袍,
手拿简板,
头戴道帽,
脚蹬草鞋,
众姐妹,
上前施礼问道号。
还有六言体、七言体、三言体、四言体、五言体结合的。它们的结合,不分先后,完全根据剧情发展而定的。这种自由结合,对道情音乐的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铺垫和推动作用。
子长道情代表了子长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文艺品种。它分曲艺、戏剧两种形式在县内流传。
所谓“曲艺形式”就是利用道情中的几个主要唱腔,演唱剧中某段。或由演员自奏自唱或有几人伴奏,一人或数人演唱,由于道情唱腔简单、通俗,所以这种形式流传甚广。农村中的中老年人多会唱几句道情,民间器乐爱好者学奏的第一个曲调,往往是从道情曲调开始的。
有条件的村庄,有“道情班子”。这类非职业性的自乐班子,常常以“戏剧形式”演出。它虽不及晋剧、秦腔等剧种那样完整、系统,但同样有音乐、舞蹈、念白、动作、化装(脸谱、行头)、场面等因素构成。其中音乐起着重要作用,它比起上述“曲艺形式”、秧歌、水船等在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艺术等方面都更加美化和提高了。
县内农村文艺活动的活跃,道情占很大的比例。庙会演出,是道情本戏的重要舞台,正月“闹红火”是道情小戏最盛行的时候。它除独立演出外,常常作为秧歌的“压台戏”。没有道情小戏“压台”,便认为是“没意思”。
以上简况,可以清楚看出道情在子长境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和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