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就业质量

在《辞海》中质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教学质量、服务质量、提高质量等;二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就业质量中的“质量”当属前者。

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有多少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相应的收入,这反映的是就业的数量;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坏,如工作环境如何、工作的稳定性如何等,以及取得报酬的高低,这些体现的就是就业质量。所以,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就业质量是继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概念后,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国际劳工组织把“体面劳动”界定为: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这种定义内容作为就业质量的概念得到较为广泛引用。

人们在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面使用就业质量这一概念。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均应包含其中。而当谈到某个范围,如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就业质量时,指的就是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是从宏观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它一般用于反映该范围内劳动者工作状况的各要素的统计数据,如用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等来表示。

我国学术界对就业质量给出了较为深入的定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概念是由李军峰、刘素华等提出的。李军峰认为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刘素华将就业质量界定为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综合来看,就业质量的界定是基于体面劳动思想,有机结合就业、质量定义的内涵而来。

按照陈海秋在《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就业”》中的定义,农民工就业质量是指,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农民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优劣程度的总和,也就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和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

就业质量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宏微观相结合的概念。从微观层面上讲,就业质量是指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就业者就业状况的客观表现。从宏观层面上讲,它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微观层面上的就业质量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