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塑造了德国
人笃于理性思维的精神世界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近代启蒙运动与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理论概括,它涉及领域宽广、内涵丰富,是欧洲古典哲学的完成和最高阶段。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到费尔巴哈,他们各自以精湛的哲学著作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共筑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大厦。德国古典哲学交织着哲学和宗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其思辨的深刻程度是空前的,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的启蒙哲学,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塑造了德国人笃于理性思维的精神世界。
一、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奠基人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1804年)是近代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18世纪90年代末,康德先后完成了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为中心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对启蒙运动、启蒙精神进行了深刻、系统的反思,提出哲学要以实现理性的内在价值为目标,理性不仅要为自然立法,更要为自由立法。
康德首先提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并且在逻辑的范围内作了详尽的论证。他将18世纪启蒙思想升华为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建立起博大精深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以它深刻的启迪性和自觉的辩证法影响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方向。
(一)哲学体系:先天综合学说
康德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他对主体能动性的可能性与限度、范围的系统考察与论证。在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贯穿着一个主体性原则,成为近代哲学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我们所能认识的终极真理是什么?
康德以极其简单的公式概括了先验哲学认识论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是以特殊的形式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尝试。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康德阐述了主体能动性是构成科学知识论的根本条件。他提出,在认识论体系中,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主体的认识形式应该成为对象必然所从属的条件,从而颠覆了认识论中对主体与对象关系的传统理解。这是康德哲学中最具有开创性的部分,他自己比之为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范畴理论的建立,使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获得统一,从而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坚持思维与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成为抽象的同语反复而被摒弃。这一思想成为他的辩证思维的直接理论来源。
纯粹理性批判以二元论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主体性与他的条件性,使他获得自然的现象的统一,而人的主体的本源性的先验自我,才使人获得理智上的自主地位,在这个领域内,自由与自我决定是同一个根本原则。康德这样抽象地探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虽然有浓厚的主观唯心论色彩,但他把创造性、能动性归还于人类自身,反对基督教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异化为统治人的神的异己力量,无疑是18世纪启蒙运动精神的深化,因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现象的可知论与物自体的不可知论,这是康德先验认识论的一个必然结论。康德只承认人们的认识可以逼近自在之物,但不承认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他发现和论证了知识的先天形式的价值,使主体在自然面前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康德缺乏辩证法,把主体因素渗入客体,不看作是对客体的接近,反而看成屏障。尽管有这样的局限性,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学说,依然为理性批判的伟大成就,具有反传统、反对旧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意义。
(二)哲学的使命:理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由立法
理性为自然立法与理性为自由立法是重建科学形而上学的两大目标。康德对启蒙运动的主题即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自然与自由的对立作了系统论述与回答,把哲学看作是与人类理性目的紧密相连的。
康德认为哲学应该而且必须与人类理性的基本目的相关,哲学家是理性的立法者,既为自然立法,更为自由立法。康德既要维护科学的发展,又要捍卫人类的自由与尊严,而先验唯心论体系精微独到之处就是对理性“二律背反”现象的发现,从而为划分现象与物自体以建立理性界限学说奠定了基础。知识止于现象,现象以外的本体界,纯粹属形而上学领域,是实践理性为道德、为自由立法所不可欠缺的。
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明确了认识的限度,使科学沿着经验的轨迹发展,超出经验便是科学的禁区。但是理性的内在超越本性,总是超出有限,追求无限,三个先验理念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就成为理性必然产生的超验本体概念——它们在经验中无法证实,也无法否认。因而如何对待那些超验的本体,这又是理性必然要管的问题。《纯粹理性批判》着重解决了为自然立法的问题,而《实践理性批判》则着重解决为本体的自由立法的问题。
康德把理性分作理论的与实践的,这是同一理性的两种不同运用。作为理性都要求纯粹概念和某种必然性的先验法则。前者要求的是知识的必然法则,后者则要求行为的必然法则。理性作为实践能力,它给意志规定最终的目的。
1790年康德完成《判断力批判》,以此书结束了全部批判工作。判断力既不像知性那样提供概念,也不像理性那样提出超验理念,而是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能力。反思判断力所需要的普遍,仅为主观的先验原理,没有它作为反思判断的基础,可认识的自然秩序则是不可能的。康德认为这样的主观先验原理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
以“三大批判”为特色的康德哲学,确立了人类作为主体的中心地位,而自然和精神的最高统一则是人类理性的最终极目标。这种内在的目的论必然引导道德与神学合二为一,上帝成为内在目的和道德信仰而被重新确立起来,这不是理性派所论证的上帝,而是人性的内在趋向,这种有神论正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所培育出的,为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总之,康德哲学从一开始就规定和影响了德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德国哲学从康德、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紧紧围绕着哲学主体性原则、概念辩证法体系、哲学人本学的建立三个根本性问题而展开,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他的影响下,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理性的能动性,直到创造了理性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但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它的内在矛盾又为后续者留下极大的争议余地,尤其是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常常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发生分歧之根本所在。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都把物自体看作先验哲学的“赘物”而加以反对;而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都对康德物自体的唯物主义观点予以坚持发展,并以此去纠正和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也成为近现代各种哲学流派所不断汲取的思想源泉。
康德哲学具有极大的妥协性,包含许多矛盾:既有唯心主义,又有唯物主义;既主张知识是纯理性的,又认为知识离不开经验;既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又认为它不可知;既批判了上帝存在论,又把上帝作为道德律的保镖设立出来;既把自由赶出了自然界,又在实践领域中大谈自由;既重视知识,又服从信仰。这些矛盾都是哲学创新的生长点,由此使康德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二、费希特、谢林:德国古典哲学承前启后的思想巨匠
费希特和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想构成由康德到黑格尔发展的中间环节,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费希特哲学
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但是他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以实践理性为核心发展出主观唯心论的严密体系。
费希特认为在一个体系之中,究竟是为了“自我”的独立性而牺牲“物”的独立性,还是为了“物”的独立性而牺牲“自我”,这是两者择一的问题。作为体系的出发点,必须是原始的、自足的独立本源。而康德的“物自体”作为一切现象的基础和经验的根据,其实在性恰恰是有待证明的。他认为理智的本质在于综合,但若要理智去综合与它自身毫不相关的另一物,那是万难的事。独断论哲学(指唯物论)企图以因果律解释两者的关系,但因果律只运用于性质相同的系列,对于那些性质迥异的系列,则缺乏贯通两者的中介。费希特把“物自体”看作是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的赘物。
“绝对自我”是费希特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它不是传统哲学中的本体概念,也不是从笛卡尔、康德以反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先验自我。他认为从给定的经验事实中,是剥离不出先验的东西的。因此作为绝对自我,是经验领域不曾展现,普通目光也无法辨识,全靠着从自我意识的活动上找到它的根据上去——绝对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成为可能的那种产生活动。费希特称之为“本原行动”(即产生活动的活动),唯有这种活动,才是自我意识唯一的存在理由和认识理由。作为出发点的绝对自我,它是产生活动的原始事实,它不借外物,而是靠自身建立起来的。这是费希特哲学区别于前人的极为重要的特点。
费希特还克服了康德哲学中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相互脱节的缺点,康德一方面论证现象中的必然,一方面又论证本体界的自由,二者各不相谋,康德的辩证法仅仅为现象的逻辑,并没伸延到本体界。而费希特则使辩证法成为实践理性的发展逻辑。费希特认为理性按其本性应该是实践的,是实现自由的意志力量。费希特称自己的哲学为“行动的哲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使主体的能动性与否定性辩证法达到了内在的结合。知识学的三个原则: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在自我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是以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形式,表述了自我意识的活动规律。
费希特与康德一样,使哲学导向宗教,他认为上帝是看不见的理性,信仰才是人的最高和最神圣的使命,知识只是达到信仰的阶梯。
(二)谢林哲学
谢林哲学是从费希特哲学出发的,但他是从客观唯心论来批判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他认为费希特过多地注意人,过少地注意自然,把自然放逐到自我之外。在他的哲学中,只有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相互交替、无穷进展,并没有真正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谢林对自我意识作了历史的考察,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无意识而来,自我意识与自然是同出一源,自然才是亘古不变的客体。正是自然才从低级物质发展到有机物质,从有机物质到生命现象,因而自然的发展是客体的主观化。他提出了从同一中认识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等辩证的思维方式。谢林认为,主客统一问题必须以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为前提。“绝对同一”既非自我,又非自然,而是自我与自然同出一源的客观精神。
谢林考察哲学发展历史,从原子论出发的实在论,从单子出发的唯心论,以及作为特殊形态的二元论,最后都要导向作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绝对同一哲学,因为只有同一哲学才涵盖两个不同的方向,因而也包括了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两大部门。
谢林的同一哲学代表着哲学发展的新的趋向。从康德、费希特以来,德国哲学以思辨的形式伴随着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的进步。
三、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完成者
继费希特、谢林之后,黑格尔进一步批判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辩证法,更加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完成者,他建立了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为一体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体系,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概念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以前最杰出的辩证法大师。
(一)批判与继承
黑格尔在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批判地吸收了哲学史上前人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研究了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他们积极的思想成果。黑格尔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更彻底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批判了康德、费希特、谢林的二元论、不可知论、怀疑论和非理性主义,尤其批判了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他们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另一方面,用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他们的形而上学方法,辩证地解决各种哲学问题,构造起思辨哲学的庞大体系。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从更彻底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出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黑格尔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提出唯心主义的思维存在同一论。这样,黑格尔就把思维与存在统一在“客观思想”上,用唯心主义的辩证方法,消除了康德二元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他公开申明,他这个观点同样是唯心主义,但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不同,是客观唯心主义。其次,黑格尔批判康德范畴论中的形而上学性,坚持把辩证法引入逻辑学。他指出,对认识能力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对思维形式的考察批判,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进行。黑格尔指出,逻辑范畴是包含内在矛盾的有机统一整体,每一个逻辑范畴都不过是绝对理念展开的一个环节,同时又是认识绝对理念的一个阶段。他系统地揭示了逻辑范畴从最简单的范畴,靠内在矛盾转化过渡,不断向更高更具体的范畴发展的过程,从而把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黑格尔批判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确立矛盾普遍性学说。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揭示了理性矛盾的必然性,因而给了辩证法以较高的地位,这是近代哲学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进步,是康德的一个杰出贡献。但黑格尔批判康德只把矛盾看作理性本质的观点,指出,仅仅指出四对二律背反,太少了,这是一种对世界的“温情主义”。黑格尔确定了矛盾的普遍性,把它当作客观世界和思维的根本法则,并把对立统一矛盾法则贯彻到他的整个体系。
黑格尔对费希特哲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由“自我”引出“非我”,由“自我”与“非我”的矛盾运动,依照范畴的能动性、范畴转化的必然性,推演出一个逻辑范畴的系统。其意义在于提出了逻辑范畴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演化的系统性问题。但是,黑格尔又批评说,虽然费希特在这里提出了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和否定性,却是很不彻底的。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正是以作为“客观思想”的“绝对理念”取代了费希特主观的“自我”,以客观唯心主义取代了主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对谢林哲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黑格尔认为,谢林把“绝对”看作世界的本质、基础,这种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绝对”,推演出人及万事万物,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的,是谢林的一大功绩,因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但是,黑格尔批评说,谢林的“绝对”是一种“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而实际应该是具体的同一,即包含差别在自身内的对立的同一。除此之外,对于谢林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这一做法,黑格尔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谢林的这种应用于自然和精神的形式是一种贡献。但同时,黑格尔也对这种形式作为“无生命的图式”而应用于事物外部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辩证法的形式与事物本身的内容是统一的,是事物、思想观念自身运动的方法。因此,必须对谢林的“绝对”加以辩证地、理性地改造,使非理性的宇宙精神变成逻辑的宇宙精神,再从它理性地、逻辑地、系统地推演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
(二)创新与重构
黑格尔在批判地吸收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从更彻底、更辩证的哲学立场出发,构造了他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体系。他的基本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它是唯一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它又是能动的主体,不断地辩证展现自己,认识自己。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活动,都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到不同阶段的显现。绝对精神的发展,首先表现为逻辑阶段,其次表现为自然阶段,最后表现为精神阶段。他的哲学体系因此就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的内容是关于思想的纯粹规定或关于范畴的科学。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的“纯粹理念”。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这个纯粹理念,“是精神和自然的绝对实体,是普遍的、贯穿一切的东西”。因此,“逻辑学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中富有生气的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则是“应用的逻辑学”。但是,这里说的思维及其规定,不是个人的思维,甚至不是人类的思维,而是“客观思想”的规定,它不是脱离内容的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的真理,这种“客观思想”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运动,表现为从一个纯粹概念到另一个纯粹概念的转化,这既是绝对理念自我展开的过程,也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过程。
绝对理念从最直接、最简单、最贫乏的“纯存在”开始,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经过许多正、反、合圆圈式的发展,最后达到逻辑阶段的最高范畴,即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在逻辑阶段经过“存在”、“本质”、“概念”三个环节,与之相应逻辑学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逻辑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哲学知识或者是科学,是用来研究绝对理念的发展,可以说,逻辑学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黑格尔用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建立的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形态都包括在内,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建立客体而又把客体据为己有的过程。黑格尔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所提出的问题。
四、德国古典哲学对德国精神世界的影响
欧洲启蒙运动到了德国也发生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引领的对理性自身的反省和批判。欧洲人发展出理性,是用来批判各种各样的传统和偏见的,比如说宗教上的偏见、野蛮的风俗等。但德国的启蒙运动,和从前英法的启蒙运动不完全一样。它不像英法启蒙运动那么乐观,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身反省,就是理性开始对自己的权能做一次反省,理性批判的矛头回指到理性本身,启蒙与对启蒙的批判交织在一起。这种反省精神既使得德国哲学特别深刻,也使得德国哲学有几分沉重。而且,理性一旦开始了自我批判,我们就不能保证它会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高度抽象的思辨能力和穷根究底的理论热情,把西方哲学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之光,影响了德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照耀了人类历史长河。理性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因此,德国人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了严肃认真、遵守纪律和不感情用事的传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