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链接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收入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古往今来这是一个令许多政治家和思想者都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公元前6-前7世纪,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梭伦(solon)在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Croesus)谈话时就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许多有钱的人并不幸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赞同梭伦的观点,在他看来,幸福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但尽管幸福也需要外在的东西,我们不应当认为幸福需要很多或大量的东西……只要有中等的财产就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不少研究者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柏德班(Bradburn)的研究显示,高收入者会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感。坎波(Campbelletal)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人收入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很小。哈瑞(Haring)等人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17。后来的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大致类似的结论。
但上述研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考察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时应当考虑国家的富裕程度。威文(Veenhoven)的研究发现,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较强,这一结论也被哈伊(Hayo)等人对东欧一些转型国家的研究证实。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从宏观层面对国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类研究在群体乃至国家层面展开,试图考察不同国家的国民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埃斯特林(Easterlin),在20 世纪70年代提出了所谓的“Easterlin 悖论”。根据埃斯特林的观点,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的平均幸福感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感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民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国民幸福感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这与传统经济学“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的命题相悖。
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国民幸福感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对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决策价值。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针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已经公开的政府统计资料为依据,结合2002—2008 年对山东省城市的纵向研究(见图1-2),以及2005 年对全国6 个省会城市(北京、沈阳、西安、杭州、广州、昆明)横向研究所取得的调查数据(将每个城市的数据按个人年收入水平分为10组,每个城市的每位被调查者被归入由低到高的10个收入组,见图1-3),分别以个体和地区为分析单位,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
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地区富裕程度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从一段时期内考察,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并没有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地区富裕程度与居民幸福感水平之间相关不明显。
图1-2 山东省国民收入与幸福指数走势
图1-3 不同收入组幸福感总分的分布趋势
(资料来源: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