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同时又是________。
【答案】文学现象;民俗文化现象
【解析】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答案】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
【解析】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分为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三类。
二、选择题
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集体性和变异性
B.口头性和传承性
C.传承性和变异性
D.集体性和口头性
【答案】D
【解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指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
2(多选)民间文学的特征包括( )。
A.集体性
B.口头性
C.变异性
D.传承性
F.可信性
【答案】ABCD
【解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指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指不断变化的特征。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三、名词解释
民间口头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二、分析题
阅读以下两则《指纹螺铲歌》,谈谈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中山大学2010年研]
指纹螺铲歌二则
一螺精(指为人机灵),二螺饱(言不愁吃喝),三螺没米咬(言穷得没饭吃),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五螺唔死六螺愁(指这两种人都一生坎坷),七螺七个仓(仓指谷仓),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指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档铺,四螺担水磨豆腐,五螺平平过,六螺攞老婆。七螺谷满仓,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答: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然也具备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1)民间文学变异性
民间文学是集体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因此它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即使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也即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民间文学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于是,一些民间故事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流传时,就出现了大同小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即“变异性”。变异的结果是很多作品的主体,变化成为许多大同小异的作品,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异文。正是由于变异性,《指纹螺铲歌》才会有题干所展示的两种文本形式。
(2)民间文学变异性产生之因
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的形成,固然以集体的、口头的创作与传播为重要因素,集体创作和流传是民间文学产生变异性的内在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
①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自然环境
民间文学作品根植于人民生活,最密切地结合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景。因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环境就成为促使作品内容变化的因素。特别是散文故事,在甲地就不一定和乙地讲的一样。自然风物变了,生活环境变了,一些具体情景和发生的事件也各有差异,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民间文学口头作品,甚至会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面目全非。
②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社会环境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民间文学作品变异性特征的客观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一代传一代,使口头文学增添了新的生活色彩,在内容上往往发生重大变化。从前一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不断地以当代的生活内容去补充或改换原作品的内容,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事。归纳起来,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社会环境因素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口头性的文词产生变异
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b.传播者的广泛产生变异
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甚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c.流传环境的不同产生变异
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如“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称“狼外婆”,山西称“老狐精”,山东称“马郎精”,潮汕称“猪哥精”,广州称“熊人婆”,四邑一带称“老狨婆”,云南称“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秀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
d.时代发展产生变异
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3)对民间文学变异性影响的认识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影响:
①积极的一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②消极的一面:往往因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好的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变异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流动。研究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变异实际是民间文学机能的自身调试,也是民间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很正常的,没有变异的民间文学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