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救治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白细胞相关检测

1.白细胞数(WBC)

男 (3.97~9.15)×109/L;女:(3.69~9.16)×109/L。儿童:(8~10)×109/L;婴儿:(11~12)×109/L;新生儿:20×109/L。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加见于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病理性增加见于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辐射、肿瘤化疗、非白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2.白细胞分类计数

成人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36%)/(0.04~0.06)×109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

儿童:中性粒细胞(50%~70%)(新生儿至婴儿31%~40%)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成人: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5%~50%)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成人: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

儿童:嗜碱性粒细胞(0~70%)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成人:淋巴细胞(20%~40%)/(0.8~4)×109

儿童:淋巴细胞(20%~40%)(新生儿至婴儿40%~60%)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相对增多、某些传染病及恢复期、肾移植排斥反应;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相对减少。

成人:单核细胞(3%~10%)/(0.12~1.0)×109

儿童:大单核细胞(1%~8%)(出生后2~7天12%)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