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发展历程
1949~2010年,巡检村级组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
一 乡村政权时期(1949~1958年)
1949年6月应城全县解放,不久就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了区政府和乡村政权。当时,巡检为第二区巡检乡下属的一个村,在乡政府领导下由村民选举产生了1名村长和1名民兵队长,均为不脱产的村干部。1949年10月,第二区更名为杨河区,巡检就为杨河区巡检乡下属的一个村。当时,村级组织的性质是乡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任务是收缴税费、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冬春二季则是组织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抗美援朝等。
1953年冬,巡检开始出现临时互助组,1954~1955年期间发展为常年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群众性经济组织,只具有组织农副业生产的经济职能。但是,当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特别是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巡检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已代行了村级行政职权,成为事实上的巡检村级行政组织。[1]
二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年)
1958年9月,应城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巡检成为杨河公社巡检管理区(其性质是杨河公社的派出机构)同兴大队的一部分。1961年5月,杨河公社改为杨河区(其性质是应城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巡检管理区改为巡检公社,巡检村就成为巡检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由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因而巡检生产大队,既是巡检村的经济组织,又是巡检村的行政组织。按照当时的规定,生产大队配有大队长1人,副大队长1~2人,妇联主任、会计、民兵连长各1人。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配队长、副队长、会计、民兵排长等职务。这些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本队经济工作的领导者,又是本队行政组织的领导者。
三 村民委员会时期(1984~2010年)
1984年1月,应城县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区乡(镇)政权组织,在村级则成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当时,巡检成为杨河区巡检镇下属的一个村,原来的巡检生产大队改为巡检村民委员会,原来的生产队则改为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配主任1人,副主任1~2人,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妇联主任、会计等职各1人。此后,区乡(镇)组织虽经多次调整,但是,巡检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始终没有改变,它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性质也始终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