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构建

本节将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确立符合河北实际的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并通过河北与全国的比较,客观分析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而为研究确定河北省“十二五”和“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提供依据。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

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不应以单纯的减排为核心,而是要节能和减排并重,重点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导向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与已完成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发展路径。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目标确定的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互补性,但又不能完全相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工作必须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评估活动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应该做到科学性,要求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含义明确,计算方法规范,功能相对独立;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涵;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符合实际差距。

2.可操作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要立足客观现实,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定量化的可行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实用的指标体系易于获得数据,易于评价和比较,并要求真实可靠。

3.全面性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指标体系要求指标体系覆盖面广,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其主要特征和状况。由于可选指标很多,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既简明又能表达系统的本质特征。

4.层次性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指标体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指标体系在不同层次上应有不同的指标,以便反映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深度情况和结构特征。

5.可比性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评价指标便于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可比,即与历史数据可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指标应相对稳定;所谓横向可比,指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对不同地域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比较,表现其地域差别。因此,指标要在计量范围、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统一。

二 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前,我国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该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温家宝在2010年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报告阐明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基本战略思路,其关键衡量指标就是GDP的碳强度。促进GDP的CO2排放强度下降主要依靠两方面因素:一是节能所导致的GDP能源强度下降,二是能源结构优化导致能源构成中含碳率下降。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结构调整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实现。因此以能源效率提高为核心的技术节能和产业与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所产生的结构节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向和工作重心。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对气候变化要考虑国情和发展阶段。在一国内的省级层面,要考虑省情和区域差异。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指标大致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即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因素、消费模式、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技术因素,主要指单位产品能耗和行业的碳效率水平;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也包含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投入。

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一般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就业总量的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市场化指标。以上指标包括要素配置结构、产出结构、贸易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制度结构,基本涵盖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和《河北省经济年鉴》,本研究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就业总量的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六个指标。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在某种程度上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可看作技术因素。

绿色消费模式主要包括绿色出行居民比率、家电节能标识、节能消费习惯等,由于数据难以获得,本研究将不考虑这一因素,由于消费模式短期内变化不大,舍弃这一因素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

资源禀赋因素包括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将以上指标汇总,得到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1。

表2-1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框架

三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指标变化趋势

由上可知,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因素、资源禀赋三个一级指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6个二级指标。

(一)经济发展阶段层面主要指标变化趋势

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一般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即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几方面来综合判断河北省的工业化阶段。

1.人均GDP

自2005年起,河北省人均GDP分别为14659元、16682元、19662元、22986元、24581元、28668元、33969元,按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折算(819.7、797.18、760.4、694.51、683.1、676.95、645.88),分别为1788.34美元、2092.63美元、2585.74美元、3309.67美元、3598.45美元、4234.88美元、5259.34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如表2-2所示,2007年起河北省从工业化初期阶段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表2-2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化演进阶段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中期的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的第二个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到了后期结束阶段。

由表2-3可知,全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2011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0∶46.6∶43.4,一产比重已降到10%左右,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个阶段。197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8.5∶50.5∶21.0,属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2011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3.5∶34.6,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个阶段。虽然从大的阶段上河北省与全国处于同一阶段,但从产业结构演变的具体指标看,河北省的工业化进程稍微落后于全国。

3.就业结构

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他进一步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见表2-4。此外,库兹涅茨按照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达50%以上;在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到了30%左右;在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降到了20%以下。

表2-3 河北省和全国分年度产业结构比重

表2-4 克拉克关于人均GDP同劳动力产业分布的划分

表2-5反映了全国和河北省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根据克拉克定理,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降至34.8%,位于31.4%~46.1%之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升至29.5%,位于26.8%~36%之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升至35.7%,介于32.6%~37.4%之间,综合来看,中国应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降至36.33%,位于31.4%~46.1%之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升至33.31%,位于26.8%~36%之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已升至30.36%,介于27.1%~32.6%之间,因此河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

表2-5 河北省和全国分年度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比重

根据库兹涅茨按照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划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全国在2000年以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01~2011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河北省的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为49.6%,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37.9%~50%之间,可以判断河北省工业化进程位于工业化中期初期,这和全国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是一致的。2008年以前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稍微慢于全国,2008年以后稍微高于全国工业化水平。

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近35年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从1960年到1995年低、中、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见表2-6)。

表2-6 1960~1995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劳动力结构

对照表2-5和表2-6,河北省在2010年的就业结构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

4.城市化水平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概括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模式: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介于10%~30%之间;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左右;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化进程一般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于工业化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根据城市化率变动情况(见表2-7),全国在1996年以前城市化率一直低于30%,对应于工业化初期水平;1996年以后工业化率一直处于30%~50%之间,对应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河北省没有公布2000年以前的城镇人口及城市化率,而在2000年时河北省城镇化率仅26.09%,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虽然以后年份城市化率超过30%,但仍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因此,河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

5.工业化率

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的程度一般可由GDP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工业化初期对应的工业化率为20%~40%;半工业化阶段对应的工业化率为40%~60%;工业化完成阶段对应的工业化率为60%以上。

表2-7 河北省和全国分年度城市化率

表2-8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和全国工业化水平的变动情况。自1978年以来,全国工业化率大致保持在41%左右,大体位于半工业化初期阶段;河北省工业化率大致保持在45%左右,也大体位于半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2-8 河北省和全国分年度工业化率

6.总投资比重

投资与消费应保持适合比例,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过低,说明经济结构扭曲,不仅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不利于经济复苏。

投资率一般用资本形成额除以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求得,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伴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率会不断提高、消费率会相对下降,但在工业化进程结束后,投资率和消费率将趋于稳定。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消费率在下降过程中都没有降至60%以下,投资率也没有超过30%以上。以2000年为例,世界平均投资率在22.9%左右,消费率在75.3%左右。其中,低收入国家分别为23%、77%;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25%、74%;高收入国家分别为23%、78%。2000年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35.3%、62.3%,2011年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48.3%、49.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河北省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44.5%、44.4%,2011年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56.7%、39.3%,不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一般水平。投资率过高造成能源及其他原材料供应紧张,减排压力大,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

7.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程度。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表2-9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和全国恩格尔系数指标的情况。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1],自2000年起,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整体上处于比较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河北省城镇居民自1999年起整体上处于比较富裕水平,农村居民自2000年起整体上处于比较富裕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还有明显差距,如美国1980年恩格尔系数已降到16.5%,日本199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21.1%,中国香港199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5.6%。与全国水平比较,河北省恩格尔系数还略低于全国水平。

表2-9 河北省和全国分年度恩格尔系数

(二)技术因素层面主要指标变化趋势

1.单位GDP能源消耗量

表2-10反映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的变化情况。“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1.98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583吨标准煤/万元,降低率为20.09%。从绝对量上来看,2005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排在全国第24位,仅低于新疆、甘肃、内蒙古、贵州、山西、青海、宁夏;2010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仍排在全国第24位(新疆另行考核),仅低于甘肃、内蒙古、山西、贵州、青海、宁夏。由此可见,几大高耗能省份在“十一五”期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2.碳排放总量

由图2-1、表2-11可以看出,河北省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除个别年份外,河北省碳排放增长波动情况基本与全国同步。在30年中,大约有20个年份河北省碳排放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00~2007年是河北省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2003~2007年是全国碳排放量增长较快的年份。虽然2007年起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放缓,但2010年起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开始回升。这与“十一五”规划期间的能源消耗情况相似,因为碳排放量是根据能源消耗量推算的。

表2-10 2005~2010年各地区单位GDP能耗

图2-1 1981~2011年河北省与全国碳排放量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表2-11测算。

表2-11 河北省及全国1980~2010年河北省碳排放量状况

续表

3.单位GDP碳排放量

从图2-2可以看出,1980~2010年,河北省碳排放强度与全国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相同,1981~1999年碳排放强度呈指数下降,1998~2010年虽有所波动,但基本平稳。在所有年份中,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这对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是极为不利的。

图2-2 1980~2010年河北省与全国碳排放强度

4.人均碳排放量

从图2-3可知,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完全相反,1980~2010年,河北省及全国人均碳排放量均呈指数上升趋势,每年河北省人均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国人均碳排放量,且差距越来越大。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1999年,人均碳排放量上升幅度较小;第二个阶段为2000~2011年,人均碳排放量上升幅度较大。

图2-3 1980~2010年河北省与全国人均碳排放量

5.能源消费总量

从表2-12中可知,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变动趋势与全国较为一致,但存在几个主要的极值点,1993年,恰好是市场化改革后的第一年,市场化改革使长期被压抑的经济增长动力迸发,对能源的消费量剧增;2000~2005年,进入21世纪后,河北省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全国在2003~2004年能耗消费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在此背景下,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河北省被分解到的降耗指标也为20%。为了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国家出台了“对标”“淘汰落后产能”“双三十”“区域限批”等政策,各省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除新疆另行考核外,其他省份均完成了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河北省单省的地方层面,由于其在2010年初判断基本可以完成节能目标,导致能源消费量反弹,河北省反弹幅度远超过全国一般水平。

表2-12 1990~2011年全国、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率

(三)资源禀赋层面主要指标变化趋势

1.化石能源消费总量

化石能源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它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能源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7.9%。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同时可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如图2-4所示,近十多年来,全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93669.1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320161.8万吨标准煤。不同时期增长率波动幅度不同,其中2003~2007年增长幅度较大,2003~2005年增长率在10%以上,2006~2007年增长率虽下降到10%以下,但与10%相差不远。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90年的6097.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7327.4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7.79%,且大部分年份高于全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2000~2007年是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增加较快的年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河北化石能源消费反弹较大。

图2-4 1990~2011年全国及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2.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重

由表2-13可知,我国能源消费对象比较单一,基本以化石能源为主,全国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0年已下降到91.4%。就河北省而言,其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更高,基本保持在99%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100%,如此大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节能减排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

表2-13 全国及河北省各种能源消费情况表

3.煤炭消费比重

由图2-5可知,河北省煤炭消费比重相对比较稳定,1991~2000年基本保持在90%~91%之间,2001~2009年消费比重大致在91%~93%之间,2011年消费比重首次降至90%以下。而全国煤炭消费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76.1%降至2011年的68.4%。这一时期,河北省煤炭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因此,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

图2-5 1990~2010年全国及河北省煤炭消费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河北经济年鉴2012》。

4.森林覆盖率

由图2-6可知,201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河北为22.39%,略高于全国水平,排在全国第19位。其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为福建、江西、浙江、广西、海南,这五个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均在50%以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为宁夏、上海、天津、青海、新疆,这五个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均在10%以下。同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的森林覆盖率指标在全国排位较低,这对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而言,既是一个劣势,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潜力。

图2-6 各地区森林覆盖率(201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就应对气候变化的三个一级指标来说,通常经济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而经济发展阶段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许涤龙等研究指出,中国在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强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符淼等研究发现,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整体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曲线都为倒U形曲线,整体污染和水污染曲线的拐点出现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曲线的拐点出现在工业化中级阶段;陈武等通过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当前所处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要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同阶段的碳排放量,但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远远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排放水平。因此,中国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并将承诺的碳减排比例分解到各省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同样,河北省在制定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时,也需要结合河北省与全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及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