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经济社会概况
河北省共有11个设区市、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962个建制镇。到2010年年底,全省总人口数量为7193.6万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达20394.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62.8亿元、10707.7亿元和7123.8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跃上4000美元台阶,达到28668元,折合美元为4235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元提高到16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2元提高到5510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0.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33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5%,城乡低保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同步增长。
二 产业结构及布局
(一)产业结构
截至“十一五”末,河北省三产业结构调整比为12.6∶52.5∶34.9。在第二产业中,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01%,建筑业的比重为5.53%。2010年,全省钢铁工业增加值达2838.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7%,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09.8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23%,是河北省继钢铁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16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2%。
(二)总体布局
河北省重点产业主要布局在太行山前京广沿线和燕山山前京沈沿线,形成了“一带三区多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并呈现出“沿路、就城、依矿、靠农”布局特征。
“一带”是指拥有国铁、国道和高速公路三类交通干线束的燕山、太行山前产业隆起带。涉及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7个设区市和抚宁等26个县(市)。依托燕山和太行山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平原地区的农业资源,以及沿线城镇的人力资源,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工业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北省钢铁、化工、医药、机械装备、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主要聚集在此带上,是河北省产业发展重点所在,构成全省产业发展框架的龙骨。
“三区”分别是指山坝资源型产业集中区、平原特色加工产业散点分布区和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山坝资源型产业集中区,主要是指燕山和太行山山坝地区,包括承德、张家口2个设区市和卢龙等21个县(市),该地区依托当地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主要以煤炭、钢铁、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由于军事、交通、环境和生态等制约因素,发展条件差,产业聚集能力弱,该区工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1/5,成为河北产业发展的“洼地”。平原特色加工产业散点分布区,主要是指京九和106国道沿线的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包括衡水、沧州两个设区市和文安等63个县(市),与太行山前产业隆起带相交错,传统大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依托当地油气资源和东部海洋资源,化学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和山前原材料工业及以京津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以金属制品、电线电缆、橡塑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特色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该区工业占全省的比重已达1/5强。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主要指临近秦皇岛港的山海关区、秦皇岛主城区、北戴河区、抚宁县和昌黎县;临近唐山港的曹妃甸区、丰南区、乐亭县、滦南县和唐海县;临近沧州港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和海兴县。发挥当地海洋资源和港口交通优势,依托曹妃甸工业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堡化工园区等临港产业园区,特种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盐化工、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发展粗具规模。
“多极”是指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秦皇岛、廊坊、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11个设区市,任丘、清河等一批县(市)及曹妃甸区、渤海新区等,是河北省区域性传统产业集聚中心和新兴产业增长极。位居山前产业隆起带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7个设区市,支撑带动着山前产业隆起带的形成和发展。位居山坝资源型产业集中区的张家口、承德2个设区市和迁安、遵化、鹿泉、武安等一批县级市,是山坝资源型产业集中区的主要集聚地。位居平原特色加工产业散点分布区的沧州、衡水2个设区市和霸州、任丘、清河等一批特色县市,是平原特色加工产业散点分布区的主要集聚地。位居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秦皇岛市以及开发建设中的曹妃甸工业区、沧州临港工业区,是沿海临港产业集聚区的主要集聚地。
(三)重点产业布局
钢铁、石化、医药、装备、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是河北省工业主导产业,除电子信息外,这些产业同时又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支撑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
钢铁产业主要分布于资源组合条件较好的燕山、太行山前交通干线沿线地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之一。钢铁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深刻影响。由于河北省太行山和燕山山前地区煤、铁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裕,而且拥有京广线、京山线的便利交通条件,因此,该地区是河北省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域,尤以燕山山前唐山地区和太行山前邯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来表征河北省钢铁工业,两地区钢铁工业产能占全省该行业的比重约为50%、20%,二者之和高达70%,是河北省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地区。此外,拥有一定资源条件的秦皇岛、邢台、石家庄、承德和张家口等地区也分别拥有千万吨以上钢铁生产能力。
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区位较好的太行山前石家庄地区。医药产品是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军需和战备的重要物资。医药产品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决定了医药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朝阳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区位较好的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医药产业主要的分布地区,该地区占全省医药产业的比重为76%,是河北医药工业的发展重点地区。作为全国知名的“药都”,石家庄医药产业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5%。石家庄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实力强、管理好的大型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以岭药业、神威药业等。此外,保定安国市中药产业久负盛名,自古就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安国始生香”的美誉。张家口、唐山在医药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
化学工业主要分布于市场区位较好的石保衡地区和拥有油气资源与海洋资源的沿海沧唐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石油化工业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基本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橡塑制品、化工机械等十几个门类的完整的化学工业生产体系。以省会石家庄为中心,以衡水、保定为两翼,形成依托华北油田和邯邢煤炭基地,服务京津冀区域市场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占全省化学工业比重高达50%以上,是河北省化学工业发展的重点。依托华北油田和沿海海洋资源,沧州和唐山与天津一起构成渤海西岸沿海三化一体的石化工业基地,是河北省石化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大型骨干企业已经形成,其中: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沧州任丘市)、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沧州任丘市)、中石化石家庄炼油厂、中石化沧州炼油厂、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公司、唐山三友碱业集团有限公司、沧州大化集团、河北冀衡集团等十几家企业已进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
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技术支撑条件、工业配套条件和市场区位条件较好的太行山前保石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及工程设备、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门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凭借着良好的钢铁、化工等产业基础,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和经济区位条件,太行山前保石地区已经成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集中区域,是河北装备工业的发展重点,两地装备工业占全省的比重达40%。保定在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以输变电设备为主的电气机械和器材以及通用设备制造领域形成突出优势。石家庄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电子设备方面具有明显发展优势,形成了唐山以水泥机械为主、张家口以工程机械为主、石家庄以泵业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基地;形成了以京津保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和石家庄、廊坊为两翼的京津冀山前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沧州、保定、邢台和衡水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基地。涌现出了一批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如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保定风帆集团有限公司、保定天威集团、河北宝丰线缆集团等。
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太行山前平原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的河北省食品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粮食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盐类加工业、焙烤食品制造业、方便食品制造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罐头制造业、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饮料酒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食品工业体系,主要分布在市场容量大、农产品资源丰富、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南平原地区,该地区以各级城镇为中心,集聚了全省近70%的食品加工和制造业部门。另外,凭借交通运输和地理区位优势,秦皇岛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加工和物流基地;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依托中粮集团,张家口在怀涿地区开发建设起中国著名的“长城”葡萄酒生产基地和葡萄种植基地;凭借燕山丰富的野杏扁资源,承德首创了杏仁饮料,并建立起以“露露”杏仁露为主导品牌的中国独特的杏扁食品加工基地。目前,河北省形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食品工业骨干企业,承德露露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华龙集团、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华龙”“露露”“珍极”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露露”牌杏仁露、“长城”牌葡萄酒等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纺织服装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棉花主产区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纺织服装业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也是我国加入WTO后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太行山前平原是河北省棉花主产区,也是全国传统的棉花生产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以纺织、服装鞋帽制造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为主的河北省纺织工业的90%集中于该区域,其中以石家庄、保定和邢台等地最为集中,三地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部门。形成一批县域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如荣城的服装、高阳的毛纺、辛集的皮革、清河的羊绒、博野的衬布、唐县的篷盖布等,造就了一批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如石家庄市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保定的天鹅集团、依棉集团、丽友集团、三利集团,邯郸的雪驰集团等。
建材工业主要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市场区位优越的以唐山为中心的燕山山前和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太行山前地区。河北省建材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采用现代手段生产水泥、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的省份。目前,已经形成以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为主导产业,新型建材快速发展的多门类、多品种、多层次的工业体系。以水泥为主的建材运输半径小,市场的区域性明显。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市场区位条件优越的唐山、秦皇岛和石家庄,三地建材产业占到全省60%以上。形成了以唐山为中心的冀东、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和以邢台、邯郸为中心的冀南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以秦皇岛和邢台为中心的玻璃生产基地和以唐山、邯郸为中心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在这些地区涌现出冀东、太行、耀华、晶牛、金牛、宝硕、惠达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科技资源相对丰富、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省会石家庄和区位优越的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河北省的主导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规模也较小。拥有五十四所、十三所等部属科研机构和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一批大学的省会石家庄,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地,该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高达30%以上。毗邻京津的廊坊市借助京津科研优势,直接接受京津产业转移和辐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达10%以上,是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地方。
三 能源工业及能源利用
“十一五”规划期间,全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截至2010年年底,包括省外开发产量,全省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0199万吨、599万吨和12.7亿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28.1%、6.4%和84.1%。二次能源中,全年发电量为1993亿千瓦时,形成北部两个500千伏环网、南部“三横两纵”500千伏主网架,各等级电网配套协调发展格局,主网已无拉闸限电现象。能源工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组建了开滦和冀中能源集团,产能占全省煤炭产能的80%以上,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450万千瓦(并网容量37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为3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装机容量的9.2%;单机容量为3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达到2522万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69.1%。能源科技与装备制造水平大大提升。煤矿综合机械化固定充填开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煤矿回采工作面机械化率达到97.3%;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空冷技术在新建电厂中应用;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变压器产能为1.3亿千伏安,太阳能电池产能为180万千瓦,风力发电整机产能为350万千瓦,分别比2005年增长56%、89%和97%。2010年全年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为1200亿元。
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好转,清洁能源利用步伐加快。河北省能源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75亿吨标准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分别为90.45%、7.37%和1.44%。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9.9亿立方米、11.8亿立方米、16.2亿立方米、22.2亿立方米和28.8亿立方米,年均增长幅度为23.8%。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天然气消费量依然偏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在终端消费中,第一产业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第二产业能耗所占比重很大,达81.7%,其中工业占80.5%,第三产业能耗占7.4%,居民生活消费能耗占8.4%。
能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海上风电刚刚起步,核电开发尚属空白。农村生物质利用率不到20%,生活用能主要依靠煤炭。二是新能源发展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跨越。风电消纳难,光电成本高,生物质发展受限,水电、核电前期推进受阻,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
四 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
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8.5%左右,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可达到30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达到40780元。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指首都北京周边的14个县(市、区),该地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成果孵化、新兴产业示范、现代物流四类园区;并且发展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六大基地。沿海经济隆起带指河北沿海的11个县(市、区),以及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等8个功能区,该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强化沿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冀中南经济区重点建设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大西柏坡、正定新区、临空港产业园区、东部产业新城,以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邢台新区三个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冀中南经济增长极和以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的正定、宁晋、武安、冀州等18个县(市)的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