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服务业和城市化的文献,梳理和了解前人在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多角度把握服务业和城市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机理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指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二者间的作用关系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城市化对其作用的程度。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其发展模式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建设,并在回顾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最终综合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理论、国外发展经验和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1。

图1-1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

二 研究视角的确定

(一)从量化视角到质化视角

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不仅关注其数量的变化,更关注其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均遵循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既有数量指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比例),从数量上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又有质量指标(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费、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性支出),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质量。

(二)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样兼顾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因素的发展状况,用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每万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数等指标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因素的发展状况。在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时,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书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中的分工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中心地理理论等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理和互促路径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用面板数据建立变系数模型验证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作用关系、不同地区间二者的作用程度,从实证角度量化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关系。因此,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研究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证检验,全方位描述和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关系。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回顾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在分析某一时间点上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贡献、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等问题时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而在分析某一时间段城市化的动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关系等问题时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既了解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又掌握其变动趋势,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未来的发展特点。

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遵循了动静结合的原则。既采用静态指标(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静态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又采用动态指标(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反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动态过程。

(三)横向比较分析与纵向比较分析相结合

横向比较分析是在某一具体时点上的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本书的横向比较分析主要用于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驱动路径的国内外对比部分,进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纵向比较分析是指某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点上的比较,主要用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推进在不同阶段上的对比分析,进而总结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推进的特殊规律。

在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评价时也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本书用1995~2011年的数据研究全国31个省份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确定某一时点,可以分析全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地区发展特点和水平差距,此为横向比较分析;确定某一地区,可以研究特定地区17年来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变动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联动变化情况,此为纵向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