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 本书的创新点
(一)研究选题较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产业带动;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推进动力问题。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二)研究主体内涵的扩展
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各层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做了扩充,对解决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问题扩展了思路。审视我国当前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内涵不能停留在已有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集聚的意义上,需要进入新的阶段——突出城市功能、城市辐射力的城市化阶段。
(三)研究深度的挖掘
本书采用17年数据、20多个指标研究我国31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数据结构复杂,从三个维度全面、深入地反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避免了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从而做到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对31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评价,使我们全方位了解我国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布结构。综合分析17年的发展数据可进一步描述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
(四)研究兼顾“点”与“面”
本书基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既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又突出了通过大城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 本书的不足之处
现代服务业没有统一的定义,以及其包含的行业范围与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获取困难,因此本书只能扩大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一些评价指标只能放弃或者用其他指标替代,因此本书仅用相对数值来比较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找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没有测度地区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具体数值。
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大类地区时,需将分区数据整合为综合数据来反映三大类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加权权数,本书仅采用简单平均进行处理,因此本书对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作用关系只是大致估计。
三 未来研究的展望
未来研究应该统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明确其范围,以便更加精确地测定现代服务业水平。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但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和深入,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其范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现代服务业的实证造成很多困难,从而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下一步应结合服务业统计口径,统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明确其范围;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规模、城市面积和人口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由分区数据整合为综合数据的权数,以达到用分区数据反映整体水平的目的。
本书仅从整体上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间的作用关系,并未对影响二者的共同因素做深入分析,因此进一步挖掘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传导因素的作用程度应是下一步的方向。
[1]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2] 本书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实证分析全国31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严格以本书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为标准,但基于数据的获得性和可比性,其他章节城市化率均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