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黃均瑜校長
1996年,我應《星島日報》之邀,開始為該報撰寫教育專欄。其後我也在《明報》投稿,發表對教育政策的意見;又於不同時期,應《文匯報》和《大公報》之邀,撰寫教育專欄。這十數載的筆耕,竟有機會結集成書,這是自己始料不及的。
我自幼在香港接受教育,中學時代就讀於荃灣官立中學,70年代考入香港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至今,見證了這數十年間香港教育政策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學制上,香港教育由淘汰式的「精英教育」,逐漸發展為普及式的九年、以至現在的十二年免費教育;考試制度也配合了學制的轉變,作出了好幾次重大調整。
在教學語言上,回歸前的放任政策維持到最後一刻,直到回歸後,母語教學才得到確立;課程上,隨着普及教育的實施和新高中學制的啟動,已轉趨多元化,加上回歸祖國的因素,國民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和認同,2010年的《施政報告》更建議將國民教育納入正規課程,實屬一大突破。
隨着香港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期望,均不斷提高。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大專教育必須同步擴展。回歸後,75%的適齡人口已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隨着香港與內地的交往愈趨頻繁,兩地教育的融合和接軌問題亦開始受到關注。歷史原因,令香港與內地長期分隔,但也讓兩地學校各自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與制度。如何發揮優勢,互補長短,不但是兩地學校交流的主要目標,也是兩地高等教育互惠合作的重點。香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背靠祖國,面向國際。如何發揮香港這樣得天獨厚的優秀條件,需要大家共同思索。
三十多年教學路上,我一直走在前線,擔任過教師、副校長和校長。這些年來,我有幸擔任過政府好些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亦親歷教育多次改革。當中種種轉變,不但紀錄了香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標誌着香港由殖民地社會,步進成為祖國一部分的重大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教師工作依然繁重,廣大同工雖然經歷了不同時期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但依然緊守崗位,默默耕耘,努力自我增值,以面對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轉變與要求,展示了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與水平,實在值得敬佩。
這本集子得以面世,有賴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總編輯李家駒博士的襄助,以及多份報章教育版編輯長期給予機會刊登拙作,並得蒙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山教授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楊耀忠校長撰寫序言,在此我謹致以由衷謝意!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