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楊耀忠校長
認識黃均瑜校長多年,他不但是前線教育工作者,也長期關心香港教育政策發展,經常在報章發表評論文章,並參與政府多個諮詢委員會的工作,積極發揮他在教育政策上的影響力。由於他的多重身份,令到他的文章既能反映前線學校的關注,亦能洞察為政者的思路,角度廣闊,實而不華。
《教育思路》一書,輯錄了黃校長十多年來公開發表的部分文章,由90年代起,跨越1997,全都離不開教育議題。他的國民教育文章,理直氣壯,情理兼備;他對教育政策的批評,觀點清晰,見解獨特;關於教師專業的文章,則顯示出他對教育工作的滿腔熱誠,以及他對「教師」這個名號的高度尊敬與重視。
例如早一陣子,正當部分社會人士批評國民教育着重歌功頌德,黃校長卻義正詞嚴地指出,建立民族自豪感是推行學校國民教育合適的切入點,國民教育應從正面而非陰暗面入手,原因是「我們不希望下一代對國家產生疏離、厭棄,甚至仇恨,或對國家的成就無動於衷、冷嘲熱諷,甚至對國家的黑暗面幸災樂禍」,因此他相信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要有優次和輕重之分(〈學校國民教育的優次輕重〉)。
談到教育改革,香港可能是最頻密的地區。隨着經濟發展,加上97回歸,香港教育在這數十年間,經歷了多場大大小小的變革,很多重要事件,黃校長都親歷了。特別是教學語言,黃校長總括歷史,尖銳的指出:「中學教學的語言政策總是在專業和政治之間糾纏,而最後又總是向政治傾斜的」(〈政治環境對教學語言的影響〉)。「微調」政策通過,黃校長說:「微調方案,政府肯定是贏家,因為從此不再需要為推動母語教學而背負政治包袱」(〈微調語言政策的利弊〉),如此詮釋,一針見血,精闢之致。
黃均瑜出身教師,在提升教師專業的文章,足見他對教育的熱誠和尊重。例如每當經濟下滑時,便會出現「教書潮」,他勸勉求職者委身教育,重在熱誠(〈教育熱誠對師生關係的影響〉);又例如在汶川大地震慘劇中,他語重心長地說:「育人從來都是付出的……因為大愛,所以光輝」,並寄語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之(〈師德的偉大〉)。
教育之路,何其漫長,當中的思潮起伏,都化作文字,輯錄成書,對關心教育的人來說,《教育思路》一書可讀性極高。加上本書經過精心編排,為文章加入問題探討和思考導引,成為了訓練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不可多得的教材,也是新高中學制通識教育科極佳的參考材料。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