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和环境,关系着生物的食物链及能量流,是河流健康的根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境及其构成要素的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威胁之一,表现为生境丧失和生境分割,既包括生境被彻底破坏,也包括大面积生境被分割成小片的生境碎片,对生物多样性有着很大的负效应。

随着珠江流域开发及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伴随而来的是珠江水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受影响因素主要为水生物种资源。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西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了33%,北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了50%,东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降低了14%,珠三角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也有变化;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西江32%、北江56%、东江1%、珠三角19%。而且,目前西江广东段主要鱼类有75种,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相比,减少了13种;中华鲟、鲥鱼、唇鱼、桂华鳞、三线舌鲲等现已极少有捕获记录;多种珍贵鱼类,特别是部分洄游鱼类已处于濒危状态。珠江河口滩涂等湿地资源丰富,是水生生物良好的栖息地。随着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挤占了湿地资源,使珠江河口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2005年珠江河口湿地面积252423hm2,与1986年相比,河口湿地面积减少了76530hm2,减少幅度达30.3%。

水环境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恶化是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的直接原因,而生态系统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

①早期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入河湖,污染物质逐年积累,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使水生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很多生物丧失赖以生存的条件;②城市化中的人文景观整治,使天然流域透水面积变为人工建筑不透水面积,使大部分降雨形成地表径流。城市地面水流和下水管网汇流速度较快,新建或经整治的市区河道粗糙率低,使汇流过程大大加快,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③河底衬底后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水泥衬底后的河床,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④江湖阻隔,使各水面变得相对孤立,水生生物资源缺乏交流和补充;⑤无序养殖等使河湖功能逐渐萎缩。

水体污染的程度与水生生物种类多样性丧失幅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根据水生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物群落的兴盛与衰落,优势种类个体丰度比例大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减等综合指标,可以监测水体的污染状况及其水质的变化趋势。

①浮游植物的产量和现存量是衡量水域生产能力的主要参数;②浮游动物一方面是鲢、鳙等经济鱼类的基础饵料,另一方面制约着藻类和微生物的过剩发展,加之某些种类本身能吸收、吸附和代谢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因此,在污染水体的自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生物对污染反应敏感,许多种类被广泛用来作为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③底栖动物许多种类对污染压迫同样反应敏感,国内外学者常利用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作为一种良好的水质监测指标。在未受污染的河流环境中,底栖动物分布较为均匀,种类数量较多,显示了正常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河流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一般特征是种类数量减少,耐污种类的个体数量增加;④鱼类的栖息密度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特别是上层鱼,移动性较大,对于水的混浊和毒物表示嫌忌而迁移,所以要正确地反应特定物的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但鱼的迁移行动本身就是对污染物存在的指标;底栖鱼类对底质污染敏感,作为污染的指示鱼类较上层鱼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