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琳.以技术创新谋求治水良策——首届珠三角(东莞)水处理创新交流会在松山湖开幕.2014.

[2] 何俊仕,吴迪,魏国.城市适宜水面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6-9.

[3] 王卫红.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市适宜水面率研究——以古雷半岛城市设计为例[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2013.

[4] 张庭荣,郑国栋,刘画眉,等.广州市现状水面率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13,(11):21-23.

[5] 郑政,王燕,曹月波.深圳市观澜河流域水面率指标及恢复对策研究[J],2010,(5):75-77.

[6] 杨凯,袁雯,赵军.感潮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J].地理学报,2004,59(4):557-564.

[7] 刘家兴.环珠江口城市群港口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广州:广州大学,2011.

[8] 苏波.珠江流域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J].人民珠江,2013,(zl.001):1-2.

[9] 卢炜峰.珠江三角洲城市内河涌的演变及规划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04.

[10] 杜建,陈晓宏,陈志和,等.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水环境引水调控研究[J].水文,2012,32(4):16-21,96.

[11] 陈志和,陈晓宏,杜建,等.河网地区水环境引水调控及其效果预测[J].水资源保护,2012,28(3):16-21.

[12] 郭珊,庄水英,姚志坚.东莞市万江区水闸联合调度对水环境改善及影响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3,(10):29-32.

[13] 夏军,高扬,左其亭,等.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6-31.

[14] 许自力.珠江三角洲流域水系景观特征及结构性问题[J].中国园林,2009,(4).

[15] 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2):11-15.

[16] 夏婷婷,尚广萍.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5):98-101.

[17] 黄雁云,温琰茂,任露陆.珠三角城市河道污染特征及治理措施——以佛山水道为例[J].环境,2008,(S1):104-107.

[18] 侯晓辉.广州市三条重污染河涌底泥中主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9] 沈乐,操家顺.底泥营养盐释放及疏浚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 白晓慧,钟卫国,陈群燕.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修复中沉积物的影响与控制[J].环境科学,2002,(S1).

[21] 张越,要杰.溶解氧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中锰、氨氮、总磷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30-16732.

[22] 杨文澜,刘力.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51-8152.

[23] 朱健,李捍东,王平.环境因子对底泥释放COD、TN和TP的影响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35(8):44-49.

[24] 汪义杰,王建国,崔树彬,等.珠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类型、特征及生态防治对策[J].人民珠江,2013,34(S1):6-10.

[25] 陈春梅,范公俊.珠江流域生态补偿典型类型研究[J].人民珠江,2013,(5):49-51.

[26] 李珉.试论城市水系规划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J].安徽地质,1997,7(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