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理论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栖息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研究表明:乡村与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细化和商品交换日渐频繁的结果,而城市正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专门服务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交换的场所。因此,长期以来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严重依赖乡村,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城乡之间发展也不存在失衡问题。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市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工业取代,世界各国先后开启了工业化之路,城市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业化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乡差距日渐凸显,矛盾日益突出,二者逐渐由依附走向对立,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具体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形成的“洼地效应”对乡村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大量失地农民为寻找工作机会流入城市,城市迅速发展,乡村却日益凋敝,城乡差距益发拉大。过度拉大的城乡差距对乡村与城市同时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而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恶性膨胀,形成严重的“城市病”,由此对国家或地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成为当前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
2.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0%以上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产值占到国民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并不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政府推行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采用工农业剪刀差、城乡户籍制度等方式支持工业城市优先发展,这种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有效贯彻。如此,我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被大大强化。改革开放以后,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发展失衡趋势减弱。1984年我国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为0.27,2003年二元对比系数下降到0.15。但从一些经济指标来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强度仍然很高,如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到2008年已扩大到3.32倍。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该省在破除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一体化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地少人多、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远较其他省份突出。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江苏省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3年,江苏省经济总量达到5.9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人口达到79.9%,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上升到8.95亩,超过2/3的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江苏省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2.7∶17.6∶29.7,国民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导,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之后,凭借既有基础和政策优势,江苏省抓住时机,采取扶持乡镇企业的经济政策,为私有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市场条件,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也将江苏省带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乡镇企业的崛起为江苏省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契机,江苏省政府召开的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发展城乡经济、科技、文化网络”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江苏省也由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乡协调发展日渐重视,江苏省政府和各地市级政府确立了“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采用制度、经济手段引导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尽管江苏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且走在全国前列,但该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区域差异较大、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城乡要素流动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等。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明确了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发展路径以及关键举措,成为指导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纲领性文件,江苏省将开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城乡发展失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城市方面,大量人口迁入导致规模扩张过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使用紧张,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恶化了治安环境,棚户区、贫民窟大量存在,生产、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农村方面,人口、资本等经济资源大量流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孤寡老弱守村情况广泛存在,小农经济仍是社会主体,农民收入长期维持在生存线附近。所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增长、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基石。然而,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多且复杂,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做了详细探讨。笔者在参考已有研究,并对城乡发展失衡的形成机制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扩展和深化了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范畴。笔者在梳理已有的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测度、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未能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其形成机理,所以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测度和分析并总结归纳其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时,其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能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给出切实指导性意见。本研究从要素流动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乡发展失衡形成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第二,为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思路。区域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复杂系统,以往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度集中在经济领域,本研究构建了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度更为科学。
2.现实意义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在城乡关系的发展演进方面,江苏省走过了比其他省份更为绵延曲折的道路。此外,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可以明显地根据地理划分为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上述三大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所处阶段、推动方式等方面呈梯次分布,所以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对比分析,能够从中发掘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为城乡一体化处于不同阶段的地区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比如区域内部的不同城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由于先天条件及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存在差异,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所带来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区域借鉴与警惕。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增加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性。本研究在对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英国、美国和日本在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先在理论上就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而后就江苏省过去10年在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方面做了进一步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揭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与路径。本研究在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现状及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公共资源四种要素作用机制的具体内容,以期全面、客观地总结和归纳要素流动对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影响路径,这对指导江苏省乃至全国区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提出了要素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可行的保障措施。本研究在就江苏省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从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规范要素流动的市场秩序和培育要素流动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旨在运用城乡一体化的一般理论探讨要素流动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机理,总结江苏省以及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经验,以利于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