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败得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江苏省要素流动与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以统计性分析方法介绍了江苏省要素流动的规模、速度以及江苏省各地级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运用计量统计软件和方法对江苏省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做了科学测度。

第二,以江苏省为案例,分析了要素流动对我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笔者分别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做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要素的流动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

第三,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笔者剖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四种要素,认为它们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与路径,并且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种要素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促进或抑制的关系。所以,在制定相关政策建议时,应充分注意这种差异性和关联性。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借鉴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由于所研究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区域经济、空间经济等内容,所以笔者运用了多种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分析集中在第二、第三章。在第二章中,笔者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一般理论的发展历程做了总结和归纳,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20世纪中期以后,对每个阶段都做了高度提取和凝练,并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城乡一体化上的基本观点。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在城乡一体化上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论,主要内容有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研究思路、测度及其实际运用。第三章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与特征、问题和出路、内容和机理三个方面构建了要素流动影响研究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分布在第四、第五章。笔者在第四章中先对江苏省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做了分析,然后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做了测度。第五章检验了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结果。如此,在研究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基础之上,对要素流动的规律、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路径以及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为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做了实证分析,以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

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分析。在定性分析中,笔者首先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做了重新定义,拓展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特征。而后,探讨了当前江苏省乃至我国要素流动束缚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具体分析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四种要素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的内容和机理。但上述分析只是对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定性分析,其真实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尚不可知。因此,下文对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做了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具体测度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等关键要素对江苏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这样,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做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

3.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影响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这个过程时,我们既需要了解不同地区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影响,还需要了解不同时间点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的差异,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差异背后潜藏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同时使用针对某一时点的静态分析和针对不同时点的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此,本研究对江苏省2003~2012年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做了描述和分析,考查了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在10年中的动态演进过程,以从中挖掘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路径。本研究还采用了比较静态法,对2003年和2012年的要素流动、城乡一体化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做了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同时点上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