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
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宣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按照世贸组织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这两条基本原则,中国政府承诺将在5年内全面开放金融业。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促使中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在本节中,我们将分别介绍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
一、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
(一)银行业的改革
加入WTO后,为了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首先就要求建设一个安全、健全的银行业。这时,银行业的改革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
1.重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早在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剥离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1.4万亿不良资产。
2003年年底,中国政府决定重组和改革五大国有银行。改革的目标是在2006年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五年过渡期内)把这些国有大型银行改造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4年的股份制改革,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包括剥离不良资产、国家外汇储备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银行公开上市等步骤。
(1)剥离不良资产方面。
2004年,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50%的折扣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出售的2 787亿可疑类贷款。东方和信达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中国银行1 424亿元、建设银行569亿元、交通银行64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工商银行4 500亿可疑类贷款。加上1999年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共计剥离了2.2万亿不良资产。通过这几次剥离,国有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原来的25%左右下降到了5%左右。
(2)国家外汇储备注资方面。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1月,汇金公司拿出国家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2004年,交通银行以定向募股形式补充了资本金191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财政部、汇金公司、社保基金分别注资的50亿元人民币、30亿元人民币、10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汇金公司对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08年11月,汇金公司对农业银行注资190亿美元。
(3)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
战略投资者是指与发行股票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光引入了境内的战略投资者,而且还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方面,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了汇丰银行,当时汇丰银行持股比例为19.90%。2005年6月,美国银行分阶段入股建设银行,最终持股份额为19.90%。2005年7月,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入股建设银行,持股份额为5.10%。2005年,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全国社保基金入股中国银行。2006年1月,高盛入股工商银行,持股份额为8.89%。
(4)银行公开上市方面。
在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国家外汇储备注资和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以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了上市工作。2005年6月,交通银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建设银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6年7月,中国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10月,工商银行A股和H股同步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上市。2007年5月,交通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9月,建设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7月,农业银行A股和H股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上市。到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
2.改革农村信用社
当中国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想让它们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热点,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良好程度。在2003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改革农村信用社,并在8个省市进行试点改革,到了2004年就进入全面的改革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集中在其所有权的转变及管理效率和经营机制的改善。总的来讲,农村信用社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各省级政府组建省级联社;②组建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如北京市、上海市); ③组建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如天津市)。
这些新组建的农村银行可自行决定采用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三种制度形式的任意一种。此外,还可自行决定采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县乡两种法人等四种组织形式的任意一种形式。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组建了22家农村商业银行,163家农村合作银行。
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中央政府给出的指导方针是“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换句话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管理权限和所负责任下放给了省级和地方政府。
3.重组小型银行和困难银行
银监会将强制对小型银行和困难银行进行全面的评估,在3~5年里将有计划地对这些银行进行清算和重组。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轻重缓急,改革得过快对金融体系是一种破坏。相反,如果改革得太慢,成本又是高昂的。同时,公司治理的改善及信用文化的建立应该成为改革过程中的附带产品。
(二)保险业的改革
1979年2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同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3个条款,并在上海、重庆、南昌等地区率先开始经营国内保险业务。一直延续下来的涉外保险的进出口货运险业在稳步增加的同时,陆续发展起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等新险种业务。这标志中断多年的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全面恢复时期。
1986—1992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初步改变了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经营的格局。此后,永安财险、华泰财险等股份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竞争。
1992年,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一种全新的保险营销模式——个人营销代理制开始进入中国,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保险市场开始对外开放。随后,这一模式被国内各寿险公司普遍采用。这一保险营销模式的引入也推动了中国保险产品的创新,各寿险公司逐步将业务发展重点向个人业务转移,开发了一大批针对个人需求的寿险产品和健康险产品,寿险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从简单人寿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及养老年金保险为主逐步变为以生存和养老风险保障为主的传统人身险。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建成集团公司,下辖三个子公司,而后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2000年,新疆兵团完成分业经营体制改革,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改名为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随后,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也相继完成了分业经营体制改革。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并统一监管职能,集中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加入WTO以后,保险业于2003年完成了国有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并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三)证券业的改革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1999年以来,国内大型企业境外上市量逐年上升,目前,H股、红筹股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明确地把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战略任务的高度,提出了9个方面的纲领性意见,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证监会推出了旨在完善市场基本制度和恢复市场功能的改革,包括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推进股票发行体制改革,推动基金业市场化改革和机构投资者发展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2006年2月,中国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
中国建立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制度和银行间投资机制,投资者依靠这三种渠道投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及场外交易债券、投资基金等。2002年,中国建立了QFII机制,通过 QFII 机制,投资者可以使用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获得的外币(通常是美元)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2006年5月,中国实施允许经批准的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制度,使中国投资者有机会投资国际资本市场。2010年9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市场投资机制,该机制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进入在岸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2011年,中国开始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制度,这种制度是对QFII机制的补充。在该机制下,外国投资者可以用从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筹集的人民币投资中国市场。
离岸人民币债券主要是指在香港发行并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同年,国家开发银行发售了首批人民币债券,自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正式形成。2008年12月,在内地拥有大量业务的非金融企业也获准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2009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宽,中国财政部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10年7月,国外非金融公司获准在中国以外的资本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2012年起,伦敦、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发行了规模不等的人民币债券。
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分别指上海和香港、深圳和香港、上海和伦敦证券市场之间的交易及结算互联互通机制,两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券商买卖在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4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开通;2019年6月,沪伦通正式启动。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证券市场为中国经济提供投融资服务等的功能将日益突出和体现。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中小企业板的建立是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设创业板的前奏。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2010年3月,中国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交易。2010年4月,中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双向交易机制。2012年8月、2013年2月转融资、转融券业务分别推出,有效地扩大了融资融券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证券来源。2013年12月,新三板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新三板市场正式扩容至全国,新三板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2019年6月,科创板正式推出。为此,我国业已形成从服务大企业的沪深主板,到服务创业型、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再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新三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
二、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中国。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宣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在此,我们将回顾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步伐并简要地介绍中国政府关于入世后开放金融业的承诺。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及入世后对银行业的开放
外资银行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它进入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经历了如下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
以日本输出入银行(现为国际协力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为开端,中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截至1982年年底,共有31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了代表机构。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的几个经济特区中建立营业性的分支机构。最先,少数香港的银行在深圳设立了分行。接着,中国批准了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营业性分行的要求,之后又逐步扩大了金融开放的领域,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沿海城市都先后对外资银行开放。
(3)1994年到2001年,外资银行以分行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标志中国政府正式开始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一时期,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3个。199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上海浦东地区的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是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的一些限制。但此时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只局限于外国居民和三资企业。1998年7月,中国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区域限制。
(4)2001年到2006年。
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对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宣布在加入WTO后的5年内逐步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因此,在2006年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仍然会受到来自地域和业务领域方面的限制。
按照中国对世贸组织承诺的时间表,在地域方面,天津、大连、珠海包括已开放的上海和深圳成为第一批开放的城市;2002年中国又开放了广州、青岛、南京和武汉;2003年继续开放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2004年昆明、北京、厦门成为第四批开放的城市;2005年汕头、宁波、沈阳、西安相继开放;2006年全面开放所有城市。在业务领域方面,中国承诺了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的限制。这些承诺包括: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贷款;加入WTO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人民币的批发业务);加入WTO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人民币的零售业务)。
2003年,银监会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在此之后,大量外资银行参股中国本土银行。
(5)2006年至今。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和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等,并承诺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2007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鼓励外资银行设立或者将现有分行转为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资银行海外总行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多数前期参加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投资者开始出售在这些国有大型银行的股份。
201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和金融业务限制大幅放宽。就银行业而言,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被取消,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推出“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进一步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
(二)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情况及加入WTO后的开放承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国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1980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率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开设分公司,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市场对外开放。1994年日本的东京海上火险保险公司被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成为首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1995年11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同年,中国又将保险开放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广州。截至2002年年底,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16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有15家。
2001年11月22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公布中国保险业加入 WTO 对外开放的承诺。
在外国保险企业进入形式和合资比例方面,我国承诺:对外国非寿险公司,加入时允许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比例可达51%,加入后2年内允许设立独资子公司;对寿险公司,加入时允许设立合资公司,但外资比例不超过50%,外方可自由选择合资伙伴;对再保险公司,加入时允许设立合资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对保险经纪公司,加入时允许设立合资公司,比例可达50%, 3年内不超过51%, 5年内允许设立独资子公司;以上各类保险机构,在地域限制取消后,允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
在地域限制和开放时间上,我国加入WTO后立即开放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此后两年内,开放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三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在开放的业务范围方面,对外国非寿险公司,加入时允许跨境从事国际海运、航空和运输险及再保险业务;允许在华非寿险公司从事没有地域限制的“统括保单”和大型商业保险业务,允许提供境外企业的非寿险业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财产险、与之相关的责任险和信用险服务;加入后2年内,允许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所有的非寿险服务。对寿险公司,加入时允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3年内允许合资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对保险经纪公司,加入时允许跨境或来华设立机构,从事大型商业保险经纪业务和国际海运、航空、运输险业务及再保险经纪业务。对在华外国再保险公司,加入时允许开展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并且无地域或发放经营许可的数量限制。对20%的法定再保险,加入后每年降低5个百分点,直至取消。
2017年以后,对外国保险公司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2018年4月,将外资寿险占股比例放宽至51%。2018年5月,银保监会批准首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的筹建。2018年11月,批准筹建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公司。2019年7月,取消寿险外资持股51%的比例限制,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超过25%,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
从目前来看,外资产险和寿险业务都已完全放开。但在外资寿险方面,还存在营销渠道、股权结构和资本金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
(三)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证券业的开放
从1991年下半年沪深B股市场成立以来,中国证券业经历了30余年的开放历程。B股市场的建立是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第一步。1991年11月29日,上海真空电子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B股,这是境外投资者直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开始。
1998年5月,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了5家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截至2002年年底,已有53家外资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从事债券交易。
此外,中国证券监管部门还允许外资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早在行政审批实行期,就有个别外资企业在我国境内上市,如闽灿坤B于1993年6月30日在深圳B股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外资企业。2002年3月28日,证监会公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7号通知,明确允许外资企业在我国境内直接上市融资。
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会社一次性购买了占北旅公司总股本25%的非国有法人股,开了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先河。2002年11月4日,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并对外资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权进行了规范。2002年统计的结果显示,外资企业持股比例25%以上的A股公司有29家(不包括同时在境外上市的A股公司)。另外,具有外资法人股的B股上市公司有23家。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同一天,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我国加入WTO后证券业开放的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从事B股交易。
②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中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
③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在加入WTO时不得超过33%,加入WTO后三年内不超过49%。
④加入WTO后三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及发起设立基金,外资比率不得超过1/3。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履行了承诺。2002年6月3日,中国发布了《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这两项规则自2002年7月1日起实施。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率先向证监会递交申请成立了华欧国际证券公司。2002年10月15日,证监会批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安联集团发起设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即国安基金管理公司,成为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家获准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002年11月,中国推出了QFII制度,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2006年4月,推出了QDII制度,允许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2011年12月,推出了RQFII制度,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以预设的人民币额度投资中国股市和债市等证券市场。不过QFII、QDII和RQFII只是资本市场的单向开放。而2014年11月实施的沪港通,2016年12月实施的深港通,以及2019年6月实施的沪伦通,才标志着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比如,2014年11月实施的沪港通,使得内地投资者可以投资香港市场,而香港投资者可以投资内地市场。
中国加入WTO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外资在证券、基金和期货三大领域基本上以合资形式经营。
在证券方面。2002年6月,允许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33%。2012年10月,外资持股比例放开到49%。2018年4月,放开到51%。2020年4月,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在基金方面。2001年12月中国加入 WTO 以后,允许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33%, 3年后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不超过49%; 2017年11月,放开到51%; 2020年4月,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在期货公司方面。2012年5月,单一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 2018年5月,这一比例提高到不超过51%; 2020年1月,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2020年9月,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一是将QFII、RQFII的资格和制度合二为一,并放宽准入条件和简化申请程序;二是扩大QFII、RQFII的投资范围,除可以投资原来的股票和债券等以外,新增投资领域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券、私募投资基金、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等,允许参与债券回购、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