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乱的红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破茧之痛

第七章破茧之痛

图书馆的旋转门缓缓打开,叶岚踏进大厅的瞬间,所有交谈声戛然而止。同事们投来复杂的目光,有人怜悯,有人好奇,更多的是欲言又止的尴尬。她的高跟鞋叩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却像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馆长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叶岚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争执声。“她破坏别人家庭,这样的人怎么能继续留在图书馆!”是师母的声音,带着哭腔的愤怒。叶岚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

师母坐在沙发上,眼睛红肿,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照片——是叶岚和许乐山在书店的合照。看见她进来,师母猛地站起来,照片被狠狠甩在桌上:“你还有脸来?”叶岚盯着照片里两人的笑容,曾经的甜蜜此刻像一把刀,剜着她的心。

“对不起。”叶岚轻声说,声音平静得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馆长叹了口气,推了推眼镜:“小叶,学校正在调查这件事,你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吧。”叶岚点点头,转身时,听见师母在身后泣不成声:“我那么信任你,把你当亲妹妹...”

走出图书馆,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叶岚摸出手机,通讯录里“妈妈”的号码已经被她设为置顶。颤抖着按下拨通键,电话响了两声就接通了,母亲小心翼翼的声音传来:“岚岚?”

“妈,我想回家。”叶岚的声音终于崩溃,泪水夺眶而出。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父亲的声音隐约传来:“是岚岚吗?她怎么说?”母亲哽咽着说:“她要回来,现在就回来。”

回到家时,熟悉的老房子飘着红烧肉的香气。父亲站在门口,头发白了大半,背也驼了。看见她,父亲别过脸去,抬手抹了把眼睛:“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母亲冲过来紧紧抱住她,泪水浸湿了她的肩膀:“傻孩子,为什么不早点回家?”

餐桌上摆满了她爱吃的菜,父亲默默给她夹菜,母亲不停地往她碗里添饭。叶岚大口吃着,眼泪掉进碗里,咸咸的。这一刻,她才明白,无论自己犯了多少错,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晚上,叶岚躺在儿时的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星星贴纸。手机在枕边震动,是朱佳惠发来的消息:“岚岚,我在你家楼下。”她走到阳台,看见朱佳惠站在路灯下,怀里抱着一个礼盒。

两人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朱佳惠打开礼盒,里面是一本相册:“我把我们大学的照片都整理出来了,还有你画画的那些作品。”叶岚一页页翻看,照片里的自己笑容灿烂,眼睛里有光。朱佳惠指着一张写生照:“你看,那时候你多快乐。”

“我后悔了。”叶岚突然说,声音很小,“这些年,我把自己困在一个怪圈里,伤害了那么多人,也伤害了自己。”朱佳惠握住她的手,很温暖:“现在醒悟,还不晚。”

夜深了,叶岚送朱佳惠到小区门口。远处的街道灯火阑珊,晚风带着初夏的气息。朱佳惠突然说:“对了,我给你报了个成人高考辅导班,下个月开课。”叶岚愣住了,朱佳惠笑着说:“重新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回到家,叶岚打开电脑,搜索栏里输入“佛教哲学”。她想起在图书馆整理古籍时,曾读过一本《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许,是时候放下过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了。

这一夜,叶岚睡得很沉,没有梦到许乐山,也没有梦到过去的痛苦。清晨,她被窗外的鸟鸣唤醒,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暖暖的。她走到阳台,看见母亲在院子里浇花,父亲在摆弄他的收音机。这一刻,平凡的幸福让她眼眶发热。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图书馆的通知:“经研究决定,鉴于叶岚同志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予以留职察看处分。”叶岚看着通知,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这是新的开始,也是她破茧重生的第一步。

第八章青灯初照

成人高考辅导班的教室在老城区的一栋旧楼里,斑驳的墙皮剥落,露出底下泛黄的报纸。叶岚推开教室门时,粉笔灰在阳光里起舞,讲台上的老师正在讲解《中国哲学史》。她悄悄坐到最后一排,翻开崭新的课本,油墨的清香让她想起大学时光。

课间休息时,一个短发女生笑着凑过来:“你是新来的吧?我叫林悦。”叶岚点点头,林悦热情地介绍着课程安排:“老师讲得特别好,尤其是佛教哲学那部分,深入浅出。”叶岚心里一动,她报这个辅导班,正是冲着佛教哲学专业来的。

傍晚下课,叶岚走在回家的路上。街边的梧桐叶在夕阳下泛着金黄,她想起高中时和许乐山讨论《庄子》的场景。那时她觉得,人生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与心爱的人谈诗论道。而现在,那些回忆像破碎的镜子,扎得人心疼。

回到家,父亲正在看新闻,母亲在厨房熬汤。“岚岚,过来尝尝。”母亲的声音传来,带着熟悉的温暖。叶岚走进厨房,接过母亲递来的汤勺,红枣的甜味在舌尖散开。“慢慢来吧,别着急。”母亲轻轻拍着她的背,叶岚点点头,泪水掉进汤碗里。

深夜,叶岚坐在书桌前,翻开佛教哲学的教材。“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简单的八个字,却让她陷入沉思。这些年,她执着于一段不可能的感情,何尝不是因为看不清“无常”与“无我”?

周末,林悦约叶岚去寺庙参加义工活动。清晨的寺庙笼罩在薄雾中,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叶岚跟着其他义工打扫庭院,听住持讲解佛法。“执念就像这落叶,越是想抓住,越抓不住。”住持的话让她心头一震,手中的扫帚停了下来。

在整理藏经阁时,叶岚发现一本古老的手抄本,封面上写着《心经》。她轻轻翻开,字迹工整隽秀,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禅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她反复念着这句话,突然明白,自己苦苦追求的爱情,或许本就是一场空。

活动结束后,林悦带叶岚去吃素斋。“你知道吗?”林悦夹起一筷子青菜,“我以前也和你一样,陷在感情里出不来。后来接触了佛法,才慢慢走出来。”叶岚望着窗外的庭院,几只鸽子在地上觅食,阳光洒在它们的羽毛上,闪闪发光。

回到家,叶岚开始每天清晨诵读《心经》。起初,她只是机械地念诵,渐渐地,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不再执着于过去的痛苦,开始学会接受和放下。

图书馆的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虽然偶尔还会有同事的指指点点,但叶岚不再在意。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古籍修复上,看着那些破损的典籍在自己手中重获新生,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一天,叶岚在整理古籍时,发现一本民国时期的日记本。翻开一看,里面记录着一位女子的感情经历。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终却伤痕累累。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写着:“情之一字,最是伤人。若能放下,便是晴天。”叶岚合上日记本,望向窗外的蓝天,嘴角露出释然的微笑。

她知道,自己正在慢慢蜕变。就像破茧的蝴蝶,虽然过程痛苦,但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第九章禅意渐生

深秋的阳光斜斜照进图书馆古籍室,叶岚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修复一本明代的佛经。镊子夹着薄如蝉翼的宣纸,轻轻填补书页上的破损处。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偶尔有金黄的叶子飘落,落在修复台上,为肃穆的古籍室增添了一丝诗意。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林悦发来的消息:“今天寺庙有抄经活动,一起来吗?”叶岚犹豫了一下,回复:“下午还有工作,可能去不了。”刚放下手机,馆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小叶,佛教协会要办一个古籍修复展览,点名要你负责。”

叶岚接过文件,心跳加快。这不仅是对她修复技术的认可,更是一个接触更多佛教典籍的机会。她想起这几个月来研读的佛教哲学,那些晦涩的经文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我一定尽力完成。”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周末,叶岚还是抽空去了寺庙。抄经室里,几十个人安静地伏案书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她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写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毛笔在纸上滑动,她的思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字写得不错。”旁边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叶岚转头,是一位穿着灰色僧袍的年轻僧人。僧人微笑着说:“抄经不在于字迹多漂亮,而在于心是否专注。”叶岚点点头,想起住持说过的话:“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日常生活的一念之间。”

抄经结束后,僧人邀请叶岚去茶室喝茶。茶室内,茶具摆放整齐,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着“心若无尘,清风自来”。僧人泡了一壶铁观音,茶香四溢。“施主最近似乎有心事?”僧人轻声问。

叶岚愣了一下,放下茶杯:“我在整理佛教古籍,越深入研究,越觉得自己渺小。”僧人笑了:“佛法如海,穷尽一生也难以参透。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而是能否将所学用在生活中。”叶岚若有所思,想起自己这几个月的改变——不再执着于过去,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回到家,叶岚继续为展览做准备。她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挑选展品,每一本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在整理一本清代的《坛经》时,她发现夹在书中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切莫哀。从今往后,如何收获,如何栽。”

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她的心。她想起朱佳惠说过的话:“重新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是啊,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放下执念,方能自在。”

展览筹备期间,叶岚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许乐山。电话那头,他的声音低沉而疲惫:“小叶,我想和你见一面。”叶岚握着手机,心跳加速。短暂的沉默后,她平静地说:“不用了,我们都该放下了。”

挂断电话,叶岚望向窗外。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绚丽的红色。她知道,自己真的放下了。那些曾经以为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在时间和佛法的滋养下,已经渐渐结痂。

展览如期举行,叶岚站在展厅里,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一位老人在一本古籍前驻足良久,转身对她说:“姑娘,这些古籍能保存下来,多亏了你们。”叶岚微笑着说:“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修行。”

走出展厅,夜幕已经降临。街道上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叶岚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城市的喧嚣与活力。她的手机震动,是朱佳惠发来的照片——她的宝宝满月了,小家伙睁着大眼睛,可爱极了。叶岚嘴角上扬,回复:“等我忙完这阵,就去看宝宝。”

这一刻,她终于明白,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有痛苦,有迷茫,但只要心怀希望,终会遇见属于自己的光明。

第十章慧心初现

寒冬的清晨,图书馆的古籍室飘着淡淡的暖炉气息。叶岚呵出一口白气,呵气在玻璃窗上凝结成霜花。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佛教典籍研讨会做准备,桌上堆满了整理好的资料,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她亲手做的批注,字迹工整而娟秀。

手机在袖口震动,是林悦发来的语音:“岚岚,寺庙义工那边缺人,今天下午帮忙布置法会场地,来吗?”叶岚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古籍目录,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回复:“我把手头工作收尾就来。”

法会场地设在寺庙后院,银杏叶铺了满地,像撒了一层碎金。叶岚跟着其他义工挂灯笼、摆供桌,听着僧人们诵经的声音,内心格外安宁。住持走过时,看了眼她整理的烛台,点头道:“女施主心细如发,与佛有缘。”

这话让叶岚愣了愣。她想起几个月前,自己还深陷在情感的泥沼里,如今却能在寺庙的烟火气中寻得平静。法会开始后,她坐在角落,看着烛火摇曳,听着梵音袅袅,忽然想起《维摩诘经》里的句子:“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研讨会当天,来自各地的学者齐聚图书馆。叶岚负责展示修复成果,当她捧出那本明代佛经时,在场的专家纷纷赞叹。一位老教授摸着书页上的修复痕迹,感慨道:“古籍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与古人对话的方式。”叶岚望着展柜里的典籍,突然意识到,自己修复的何止是书页,更是一段段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午休时,林悦发来消息,约她去寺庙后山散步。山路铺满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两人走到一处观景台,俯瞰着山下的城市。“你变了好多。”林悦突然说,“以前的你总是心事重重,现在眼里有光了。”叶岚捡起一片枫叶,放在掌心:“是佛法教会我,与其执着于得不到的,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

话音刚落,手机响起,是母亲的视频通话。画面里,父亲正在包饺子,母亲举着手机,笑得合不拢嘴:“岚岚,今晚回家吃饭,你爸包了你最爱吃的三鲜馅。”叶岚看着父母脸上的笑容,眼眶发热。曾经因为自己的任性,让这个家伤痕累累,如今,她终于重新找回了这份温暖。

回到图书馆,叶岚收到一封邮件,是佛教协会发来的邀请——希望她参与编纂一本关于古籍修复与佛教文化的书籍。她盯着屏幕,手指微微颤抖。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她这一路走来的认可。她回复邮件时,窗外的夕阳正染红半边天,余晖洒在“古籍修复室”的门牌上,泛着温暖的光。

深夜,叶岚在书房整理资料。书架上,《金刚经》《六祖坛经》整齐排列,旁边放着朱佳惠送的相册。她翻开相册,看到大学时和朱佳惠在海边的合照,那时的她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如今,朱佳惠已经为人母,而她也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手机震动,是朱佳惠发来宝宝的视频。小家伙正牙牙学语,对着镜头笑。叶岚看着视频,嘴角上扬。她突然想起住持说过的“随缘”二字,曾经苦苦追求的,未必是最好的;而命运安排的每一次转折,或许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窗外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冬的第一场雪。叶岚关掉台灯,站在窗前。雪花落在玻璃上,转瞬即逝。她想起佛经里说的“诸行无常”,生命中的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是,在这无常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这一夜,叶岚睡得很踏实。梦里,她回到了儿时的家,父亲在院子里堆雪人,母亲在厨房煮热汤,而她在雪地里欢快地奔跑。醒来时,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床头的《心经》上,字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第十一章心光绽放

春寒料峭的清晨,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迎来了新的生机。叶岚戴着护目镜,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宋代经卷的纤维结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工作台上,为泛黄的书页镀上一层金边。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是林悦发来的消息:“寺庙的樱花要开了,周末去赏樱吗?”

她回复了个笑脸,目光却被经卷边缘的细小裂痕吸引。这些年的修复工作,让她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任何细微的损伤都逃不过她的眼睛。突然,馆长急匆匆地走进来:“小叶,有位海外收藏家联系我们,说有一批流失的佛教典籍,希望我们协助鉴定修复。”

叶岚的心跳加快。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不仅能接触珍贵的古籍,更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认可。当天下午,她便和团队飞往海外。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馆里,上百卷古籍静静躺在恒温展柜中,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当叶岚打开一卷唐代写经时,手不禁颤抖——那熟悉的书法,竟与她修复过的明代佛经如出一辙。

“这些典籍在海外漂泊了百年,”收藏家感慨道,“希望能在你们手中重归故土。”叶岚点头,眼神坚定。接下来的日子,她和团队日夜奋战,运用最先进的修复技术,同时保留古籍的历史痕迹。每当疲惫时,她就想起住持的话:“修复古籍,也是在修复人心。”

工作间隙,叶岚抽空给朱佳惠打视频电话。屏幕里,宝宝已经学会走路,正摇摇晃晃地扑进朱佳惠怀里。“岚岚,你什么时候回来?”朱佳惠问,“宝宝会叫干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