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用转下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只言发散,又只言辛甘发散为阳。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俗医惯将此数语印人耳目。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
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九分。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故《内经》只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1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是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1 逾垣(yú yuán):翻越墙头。
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证,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提要]
本段主要强调不能盲目使用泻下方法。
[白话解]
《黄帝内经》并没有泻下法的论述,只说到发散之法,又只说到辛甘性味发散属阳。让辛温的药物到达体表肌腠,人体就会发汗;攻里祛邪,大便就会泻下。(按照先生的观点,辛甘发散为阳,所以表邪祛除后,里气自然调和。不是说辛甘药物也有攻逐里实的作用,后人应该灵活看待。)并不像苦寒的药物,可以伤人脏腑,耗泄人体元气。像巴豆、芒硝、大黄这类药物,能直接透达脏腑,如果不是严重的积聚病证,并且元气充实者,不能轻易使用。当今庸医看病不问虚实,动不动就用泻法,耗泄了六腑之气,容易转化成其他病证。耗损严重的患者,脾胃之气逐渐衰弱,不能正常饮食,最终肌肉消瘦而死亡。有俗话说:春天要升行疏散,夏天要进补,到秋天时须服用几剂泻下药,用来排出夏天的积热。这种说法非常错误。(俗医习惯将这几句话反复告知病人。《黄帝内经》中有关四季调理养生、生长收藏的道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多么的灵活变通。然而,愚钝之人只是坚守一种说法,不愿意探求《灵枢》《素问》的精髓,真是让人感慨啊!)
身体内部有热,自然会从五脏六腑和大小便中散泄出来。如果用寒凉药物来泄热,恐怕里热还没有泄去一分,身体元气已经衰弱了九分。我曾经观察有人服用一剂泻药后,有五至七天脾胃的功能不能恢复正常运化。何况三焦只有保持温热才能腐熟消化食物,如果有一刻失去火热的温暖就会肌肤冰冷,阳气虚脱耗尽而死亡。所以,《黄帝内经》只有关于寒邪久伏于里的病证说法,没有积热纯阳病证的说法。即使因积热而发病,一服用泻下药物便可解除。如果阴寒致病,就会手足发凉,不多久人就会死亡。古人立有治疗法则,如果患者有狂妄自大、胡言乱语、越墙爬屋等大热证的表现,也要根据其大便情况进行施治。几日未解大便者,内有燥屎,可用下法。如果大便正常,就不可用下法。(狂妄自大,胡言乱语,越墙爬屋,这些都是热证的表现。然而,如果患者同时伴有面色发青、脉象紧急,或面色发黑、脉象微细、手脚冰凉等表现,则属于阴证。这是因为阳气失于依附而外越,属必死之证。如果尽早治疗,或许还有生还的希望。)
当今医者对于并没有上述热证表现的患者,却也一并使用寒凉药物泻下,想除尽患者体内的热邪,我不知道人体还能凭借什么作为生命的动力。人体没有火力说明阳气已经耗尽。这是刘河间和朱丹溪遗留给后世的一种错误思想,医者不能不仔细探察这个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