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把死尸剥干净
当逃奴们知道自己不用死时,第一时间不是跑来向吴应熊磕头谢恩,而是撒开脚争着跑到还热乎的尸体旁边,跪在地上扒拉着他们的尸身。
一开始,吴应熊还以为逃奴们在哭泣自己的同伴。
等看清楚后,才知道逃奴们是在把死人身上的衣服扒扯下来,也不管是不是沾满血迹或是残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自己身上套进去。
有些运气好的,还能从死人身上翻到干粮和银子,然后也不顾干粮上带着鲜血,直接就塞进嘴巴里,再从地上抓起一捧雪就咀嚼起来。
甚至有些人跑得慢抢不到尸体的,还会因为抢死人东西和其他人撕扯起来。
吴应熊怔了怔,原来古人也有舔包啊。
“救,救我……”
一个枯瘦的逃奴双眼放光地扒拉具山贼尸体的衣服时,忽然耳边传来阵微弱的求救声,吓得逃奴“蹬”的倏然跳起,连连后退了两三步。
再看了看,原来那是很照顾他们的四当家,他还没死。
倒在血泊中的四当家已经身负重伤,艰难地喘着气,左手微微抬起,在望着眼前逃奴的双眸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
“救……救我”
话音未落,就看见逃奴抱起旁边的一块石头,高举过顶,眼神带着恐惧个亢奋地大声嘶嚎:
“啊!去死,去死!”
石头重重地往山贼的头颅狠狠砸去。搬起,砸下,又搬起,再砸下。
一下,两下,三下……
直到求救声彻底消失,逃奴才停下重复抱石头的动作,气喘嘘嘘地看着眼前已经被砸得血肉模糊的四当家。
随即又立即跪倒在地,扒拉着四当家身上的羊皮大袄,再裹到自己身上。
饥饿和寒冷,把人变成了野兽。
“啊哈~~”
带着四当家残存温暖毛袄裹在身上的那一刻,逃奴脸上忽然露出了愉悦的微笑,好似被暖流包围,是人生从未有过的舒坦。
还没好好地享受这股温暖,逃奴又赶忙地蹲下身子,扒下四当家脚下的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接着还有手闷子、袭衣、裹布……忙的不亦乐乎,甚至连贴身犊裈都不放过。
“发了,发了……”
不一会儿,脑袋被砸烂的四当家已经被扒得身无片布,光溜溜地躺在雪地里。
在生与死之间,如此戏剧性的场景,就在这一小片雪地上演着,每个逃奴都在忙着扒拉着死人身上的东西。
家丁们多是沙场老卒,像这种打扫战场的事情并不少见。
每次打完仗后,胜利一方就会派人去打扫战场,这也是兵丁们为数不多的发财时刻。
刀枪、火铳、火炮、盔甲、战马,这些明面上的东西,都是上缴给将军的,至于将军是否上交给朝廷,那是将军的事,与兵丁们无关。
如果不想交,将军会找匠户把这些东西修缮,甚至就只是找地方囤起来。
然后就会跟朝廷说:“器械折损过重,需要拨付火铳、战马、盔甲。”
正常来说,朝廷是懒得运送器械到边疆的,那样费用太高了。
运十车器械从京城到辽东,至少得多运五车粮食给运器械的民夫吃。
所以朝廷是拨钱。
假如朝廷拨钱足额,那将军就会拿朝廷的钱,向自己购买存起来的战利品。
如果朝廷不拨钱,或者拨来的军费打了折扣,将军为了维持军队战斗力,就得把自己存起来的战利品给底下的士兵用了。
但是,朝廷拨钱就没足额过。
不仅没足额,由于没钱给薪饷,对于立功的士兵,朝廷甚至是直接杀了了事。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对朝堂大员来说,倒也没毛病。
史称“蓟州兵变”。
从那以后,其他士兵看到自家朝廷这样,心也就凉了。
“守护大明”这话就别骗我们老百姓了,反正我们拿钱办事,童叟无欺。
而军头们以后做什么事,也高低得防着朝廷一手,要不然哪天自家傻乎乎就被朝廷卖了。
尚可喜不就是被朝廷逼得出走建州的吗?
而箭矢、金银、配饰、匕首、棉衣、背囊等小物件,就是士兵自己的了。
将官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假装不知道。毕竟人家当兵的,连箭都要自己配。
那尸体怎么办?
总不能丢路边吧,要么埋了要么烧了,不然天气一热,大伙全都得瘟疫。
谁来埋,谁来烧?
将军指给军官,军官指给士兵,但士兵才没那么傻。
让我去搜刮一些战利品就算了,富了你,富了我,富了上面,大家都好。
你让我去抬死尸,开玩笑。可尸体总得解决啊,怎么办?
不用怕,我们有民夫,他们很乐意做这事。再不然,也可以让附近村庄的村民干。
大方点的,就大手一挥,直接让村民包干;
小气点的,就收村民点腊肉、粮食,再把掩埋尸体的事情分包给他们。
掩埋尸体这事,这对穷苦百姓来说,可是美差。
这些尸体身上的袭衣、鞋袜、绳索统统可以扒拉下来,等浆洗干净之后,再缝缝补补,就能拿到市集上卖。
再不济,就算是布头线脑的,也能留着缝补自家的衣裳;再不济的,把破布烂绳和芦花柳絮,用舂米的方式捣软了,往麻衣的夹层里塞,代替棉花御寒。
就像李白写过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样,穷苦人家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就只是为了冬天那点可怜的温暖。
有些运气好的,还能从尸体身上挖出残留的铁碎、箭头,积攒下来到县里找铁匠化了,就能打成农具,或者直接当成赋税交上去。
等把死尸扒拉成赤条条的裸尸,才舍得把尸体丢到坑里埋了。
因此,久经沙场的家丁们看到这种场面时,觉得习以为常,反倒是吴应熊有些难以接受了。
“他们这样子,对死去的人太不尊重了吧。”
屁个尊重,贵人就是事多。
但吴应熊发话了,总得表个态,杨由功也适时地站出来:
“让他们停下别翻了,把人埋了后赶紧带路,不然全部去死!”
逃奴们听到贵人不让他们继续翻找,心里大失所望,但又不敢骂出来,只能浅浅地挖个坑,把人连带衣服埋进去。打算等贵人走了之后,再返回来悄悄把衣物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