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AI大潮下的新质生产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临床需求决定研发方向,一波三折的AI技术路径

对于白血病等致命性复杂病症的临床诊断,长期以来面临“两头难”的局面:基层医生首诊误诊率高,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过于忙碌,分配给每个患者的时间有限,也容易因疲劳等出现错误。

这是当前中国临床诊治的一个缩影,复杂程度越高、越难诊断的疾病,越是需要医疗产品的辅助,尤其是基层。

“形态学的痛点是非常确定的,我们走访了全世界两百多家医疗机构,很多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叶燚和他的团队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们知道行业有这个痛点,它没有解决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下定决心把这个产品做到国际一流。”

在当时,从技术上来说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从设备上下功夫,提高仪器的成像质量,或者改变检测原理,又或者从检测试剂方面想办法,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方便肉眼更好地捕捉细胞的形态细节。另一种是从软件上做创新,利用机器智能,主要是视觉AI技术,辅助人眼观察细胞成像并得出提示。然而,在最开始选定技术方案的时候,叶燚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尽管当时他们已经注意到了神经网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

“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在探索。那时我们虽然知道人工智能将带来很大的变化,但对人工智能能达到多高的水平没有信心,开始的时候也不觉得人工智能能如此颠覆我们的生活和医疗领域。”祁欢说。

时间来到2016年,谷歌的AlphaGo击败围棋界一众世界级高手,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AI热,人们开始寻找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应用场景。这次,务实的叶燚看到了把AI用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可行性。

事实上,正是从2016年开始,大批的资本、人才和算力流向了深度学习领域。由于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相对成熟,AI进入医疗场景的第一站,就是应用于医疗影像方向,特别是肺结节、糖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场景中。比如,卷积神经网络主要是用于处理二维图像,可对图片进行全方位的数学处理,相比复杂的心脑血管病变,AI对肺结节等的识别会更有把握。

但如同所有刚诞生的赛道一样,庄稼总是与野草共同生长。严格来讲,当时的医疗AI做的只是单一病种的技术革新,甚至不能叫作辅助诊断,只能是早期筛查。也就是说,万里长征刚起步,那些为追赶风口而上马的花大价钱做出来的AI产品,一度被从业者质疑是“精致的玩具”,离“临床工具”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因此,2016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叶燚和他的团队与很多宣称有这方面能力的团队接触,也与其中一些展开过探索试验,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如何突破?叶燚和他的团队陷入了新的瓶颈。

同样在寻找突破点的,还有腾讯AI Lab,这个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能,医疗是其中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

从时间线上看,自2017年起,腾讯的AI技术已在肺炎、眼底多病种、结直肠息肉和宫颈癌等疾病的诊疗中得到了应用。2018年,越来越多的AI企业开始瞄准上述疾病,“医疗影像版人机大战”流行起来。

比如,2018年6月,安德医智公司和中国卒中学会等机构举办了一场“判读颅内肿瘤”的比赛,这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赛前半年,安德医智学习了北京天坛医院近10年接诊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例的影像,公开资料称有“数万余病例”。

比赛分为两队,医生一队,AI一队,分两轮进行:第一轮判读颅内肿瘤的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影像,第二轮判读脑血管疾病的CT、MRI影像。结果是:安德医智(AI队)以分别87%、83%的准确率,领先医生队66%、63%的准确率。

因而,站在2018年的节点,腾讯AI Lab想做点不一样的。但这个团队里都是人工智能专家而非医学专家,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急需AI的帮助。机缘巧合之下,叶燚遇到了腾讯AI Lab,在多次会晤和磋商之后达成合作,拉开了AI阅片机快速开发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