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频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时差心事

##《心动频率》第六章时差心事

纽约的春天来得猝不及防。中央公园的樱花一夜之间全开了,程时站在时报广场的巨幕下,看着自己的报道在LED屏幕上滚动播放。

“中国乡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标题下,是他和林夏共同署名的采风报告。配图是青山村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夏发来的消息:[报道看到了,很棒。]

程时盯着屏幕,想起三个月前在机场的那个电话。林夏最后说:“程时,我们各自追梦,但别忘了彼此。“

他回了个微笑表情,抬头看向时报大楼。玻璃幕墙映出他西装革履的身影,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与此同时,A大图书馆。

林夏坐在三楼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纽约时报》。程时的报道占据整整一个版面,字里行间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细节。

“在看程学长的报道?“室友小美凑过来,“听说他在纽约可火了,好多媒体都想挖他。“

林夏合上报纸,望向窗外的梧桐树。新叶初绽,像极了程时围巾上的纹路。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研究》——这是她选择的课题。程时走后,她开始关注假新闻泛滥的问题,决心用学术研究为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深夜,林夏收到程时的邮件。附件是他最新的调查报道,关于纽约贫民窟的教育问题。正文只有一句话:[这里的孩子们,让我想起小雨。]

林夏眼眶一热。她打开视频通话,程时的脸出现在屏幕上。他看起来瘦了些,眼下有淡淡的青黑。

“又熬夜了?“林夏问。

程时揉了揉太阳穴:“有个重要线索,必须今晚整理完。“他身后的书架上摆着那本《百年孤独》,书脊已经有些磨损。

他们聊起各自的工作。程时在纽约如鱼得水,接连发表重磅报道;林夏则在A大继续深造,同时为多家媒体供稿。

“对了,“程时突然说,“下个月有个国际新闻论坛,在伦敦。“

林夏心跳漏了一拍。她刚好收到论坛的邀请函,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

“你会去吗?“两人异口同声。

视频里,程时的眼睛亮了起来。林夏看到他的书桌上摆着机票行程单,目的地赫然是伦敦。

论坛当天,林夏站在演讲台上。她穿着程时送的红色毛衣,讲述着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台下掌声雷动,她却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

“最后,“林夏深吸一口气,“我想感谢一个人。是他教会我,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责任。“

会场后方,程时静静站着。他手里捧着林夏的毕业论文,扉页上写着:“献给那个让我相信新闻理想的人。“

论坛结束后,他们在泰晤士河畔重逢。暮色中的伦敦眼缓缓转动,像极了时间的齿轮。

“好久不见。“程时说。

林夏看着他被晚风吹乱的发梢,突然想起青山村的山洞。那时的他们,也是这样近在咫尺。

“你的演讲很棒,“程时递给她一杯热可可,“比我的报道更有深度。“

林夏接过杯子,指尖相触的瞬间,仿佛有电流窜过。她想起程时邮件里的那句话:[这里的孩子们,让我想起小雨。]

“程时,“她轻声说,“我们是不是该回去看看小雨?“

程时愣住了。他没想到林夏会提出这个建议,更没想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订机票时,他们选择了同一航班。十二小时的航程里,林夏靠在程时肩上睡着了。程时轻轻替她盖上毯子,发现她的手机屏保是他们在时报广场的合影——那是论坛期间拍的。

飞机降落时,林夏醒了。她看着舷窗外的青山,突然说:“程时,其实我一直在想,新闻理想和爱情,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

程时握住她的手:“也许,我们可以创造第三种可能。“

回到青山村,他们看到小雨已经长高了许多。教室翻新了,多了几台电脑。村长说,是他们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很多爱心人士来捐助。

“林姐姐,程哥哥,“小雨拉着他们的手,“我以后也要当记者,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

夕阳西下,他们站在当初躲雨的山洞前。程时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丝绒盒子。

“林夏,“他单膝跪地,“我想和你一起,继续追梦。“

盒子里是枚戒指,戒面刻着新闻系徽章。林夏泪眼朦胧地点头,看到戒指内侧刻着:“To my truth see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