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
▼线条以及与线条相关的基本概念
线条是摄影画面中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因为它是形状的边缘,是面与面的交汇处,是不断运动的点所生成的轨迹,任何有形物体都可以采用线条以及线条的组合方式来表示。线条本身也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由于线条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那些具体的物质性含义产生内在的联系,或者说会打上某种特定意义的烙印,如前面曾提起过的倾斜线有暗示第三维空间存在的作用。当然,线条中所蕴含的玄机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对各种线条做一番分析,看看它们各自都对应了哪些含义。
在大的分类上,我们可以将线条分成规则线条与不规则线条两大类。规则线条又可以分成规则直线与规则曲线,而规则直线则主要有水平线、垂直线和倾斜线(或称对角线)三种,规则曲线最典型的是波状线(或称“S”形线)。
水平线
从审美心理上看,水平线是最宁静的线条,因为线条开放的左右两端有向着水平方向作无限延伸的含义或趋势,所以它表示的是广阔、遥远和平静。正因如此,凡是适宜于采用水平线条为画面主线的构成,或凡是需要表达广阔、遥远和平静的画面含义时,就可以采取横画幅方式,以充分强调水平方向的延伸趋势。图2-17就是采用横画幅框取水平线的方式,来强调画面的宁静意味的。
图2-17 水平线构成表示广阔和平静 唐东平摄
图2-18 垂直线构成表示高大 唐东平摄
垂直线
垂直线表示的是垂直方向的无限延伸趋势,因而具有高大挺拔的象征意味,因为垂直线也是一种较稳定的线条,所以它也具有稳定、静默的含义。采用垂直线为主线构成的摄影画面,适宜于竖幅方式的构图表达(图2-18)。
倾斜线(或称对角线)
倾斜线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表示运动,二是表示空间。
倾斜线处在水平线与垂直线之间,这就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继续上升,直到变成垂直线为止;要么仍然下降,一直下降为水平线为止。因此,这类线条属于不稳定线条,这种不确定性适宜于在画面中表达动感和运动(图2-19),我们常将倾斜线称为“动感线条”。由于摄影在空间表达方面已将现实世界中的第三维转化成倾斜线的表达方式,因此,倾斜线也就具备了暗示第三维空间存在的功能(图2-20)。我们习惯上又将表示空间的倾斜线称为“透视线”。
图2-19 倾斜线构成可表示动感 唐东平摄
图2-20 倾斜线构成可展示空间 唐东平摄
波状线(或称“S”形线)
波状线常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线条”。不少学者声称,由于波状线是从美女人体上抽取出来的,因而它是世界上最美的线条(图2-21)。那么,具有“S”形线条特征的美女人体为什么就美呢?是什么原因使美女如此美丽呢?我们还得从“S”形线条本身寻找原因。如果我们在这条规则曲线上分别设定A、B、C、D四个点(图2-22),那么,当这条曲线引导我们的视线沿着运动趋势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各个设定的点中都蕴含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对于A点与C点来说,是在暂时的运动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静止,而对于B点与D点来说,则是以暂时的静止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运动。若做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这四个点的内在运动方向和大小力度是在交替互变中进行的。也就是说,无论处于此线条上的哪个点,都具有动与静这两种永保活跃的运动趋势。波状线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动静线”,动与静的交替互变构成了线条的内在律动与节奏。我们将波状线称为“世界上最美的线条”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活”的,而且是有节奏的。由于曲线中的动静感都是含蓄而非奔放的,因此,“S”形线条在美感形态上属于含蓄的美,而以“S”形线条为主线构成的摄影画面自然就具有秀美隽永的美感。
图2-21 人体曲线
图2-22 波状线的视觉追随示意图
图2-23 不同类型的线条蕴含着不同的感觉
不规则线条
从表面上看,不规则线条似乎在造型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事实上,不规则线条之间仍是有严格区分的,各种不同的不规则线条也有各自对应的较确切的形式上的象征含义。如图2-23所示,这几种不同感觉的线条,分别表示了形式上各自不同的象征含义,它们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或气氛特征。
边框线
与绘画相同,摄影画面也有自己所规定和限制的造型范围,摄影画面就是由边框线围合而成用于呈现影像的一个平面。边框线及其形态决定着摄影画面的范围大小及其形式感,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边框线所形成的造型效果是不相同的,可以说各有各的妙处。较常见的边框线有长方形边框线、正方形边框线、圆形边框线和椭圆形边框线等。我们平时所说的视觉冲击力、构图饱满和完整感都是相对于画面的边框线而言的,利用边框线对画面主体的完全框取或局部框取,甚至是完全切割,可以在造型上产生各种不同的表达倾向和含义——或紧张险峻,或宁静平和,或疏朗俊逸,或奇巧狡黠。尽管边框线在表面上是对摄影画面表达的某种限定,其实它与被摄主体在相互依存关系上所形成的各种可能性,正好构成了摄影画面在表达上的无限丰富性。
图2-24 《路上》 唐东平摄
成功的摄影师有一个共通的经验,那就是在拍摄现场寻找最为具体生动的“边框线”,因为摄影就是将要表达的内容“框”起来,而采用与画面表达内容密切相关的具象本身的线条结构特征作为画面的边框,就更能体现出摄影师的匠心(图2-24)。
“地平线”
严格来说,“地平线”算不上什么“线”,因为天地永远无法相交,这个“线”只是我们视觉上的一种错觉或一种错觉习惯。对于主体处在较近距离的平面摄影来说,我们也往往容易忽略“地平线”的存在,可是一旦照片印出来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这毕竟与立体摄影不同,平面化的表达早已将“地平线”给硬生生地强调了出来。有关“地平线”的处理技巧,下文将会涉及。
几种看不见的线
运动产生线
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因而运动本身也就具有了线的作用。可以说,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线的同等效力,只不过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线。当然,我们能根据运动物体明确感觉到这种“线”的存在,而且这种线的作用力和运动物体的速度及其力度有着如影随形的依附关系。在取景构图时,如果要取得舒适流畅的画面感觉,我们一般应在顺着运动方向的前方留下空白余地(图2-25);反之,则有意不留余地。
被摄对象的“视线”
一个被摄对象,无论是人或物,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只要进入画面之中,也就有了朝向,有了奇特的“视线”。一般摄影者都知道在人物视线的前方应当留空,即要给视线延伸的方向留下伸展的余地,这样才能令画面看起来较为顺眼。其实,在一幅具体的摄影画面中,除了人与动物有视线之外,其他物体也同样具有视线的功能,如各种车辆、建筑物、家具、工具等,就是草木也有视线(图2-26)。也就是说,在它们的前方也得注意留下伸展空间。
图2-25 在动体前方留空的处理 唐东平摄
图2-26 草木也有视线 唐东平摄
图2-27 《妈妈的难题》 唐东平摄
视觉引导线
视觉引导线,与其说是一类线条,还不如说是一种牵引视线的神奇力量。由于我们的眼睛在审视摄影画面时,总是相对关注于我们首先感兴趣的一点或一方,而不能在同一时间看清画面的全部,如要彻底看清画面的整体,就必须在“看”时分出先后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至右,或持相反顺序。这就好比读书,须得按顺序一行行地读,只不过摄影画面中的顺序没有定数,每个画面都有不同的次序,我们称之为“视觉秩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画面表达就是摄影师巧妙运用各种摄影手段对摄影画面内的视觉秩序进行构建,或是从复杂的拍摄现场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视觉秩序—— 一方面能较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现摄影师的个性与感觉。我们的视线将顺着画面中的视觉秩序渐次欣赏,最终领会画面的全部意义。这样,我们视线的行进自然就会产生出一个特殊的线条,那就是“视觉引导线”。我们在审视图2-27时,视线会不由自主地先看小女孩,再看她所吃的盘中餐,然后看妈妈放在桌上那本讲解如何做饭的书……画面的意义则在我们的眼睛走完了这一视觉路线后才得以完全体现。
画面边框线的“松”与“紧”
摄影者用画面的边框线将被摄景物或人物“框”起来,那么,应该“框”到哪儿为止?是“框”得“松”一点,抑或“紧”一些?这一抉择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一般宽松的边框适合表达宁静轻松的意味,而紧凑的框线则与追求紧张和动感的效果相适宜(参见本书第四章“摄影的‘语法’——摄影语言的习惯表达”中“景别控制”的相关内容)。
“破线”
当摄影者对画面中某一线条感觉太单一、太强烈却又不需要强调时,如当地平线居中时,你可以用相对或相反方向的线条来削弱这种过于突出的感觉,并可打破原线条所带来的单一感,令画面线条所形成的视觉丰富起来,这种方法就叫作“破线”。
▼设定学习目标
1. 明确不同线条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及其含义,逐步掌握直线、规则曲线等线条在摄影画面构成中所起的作用。
2. 了解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
3. 了解画面主线条与画幅宽高比以及画面景别的关系。
4. 学会在画面中正确处理“地平线”。
5. 了解几种看不见的线条。
6. 明确线条透视的具体含义。
▼线条的选择与控制
视线追随是我们理解线条最感性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所谓视线追随,就是让我们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于某一线条上,然后顺着其运动的方向或波动的幅度去感受,很快便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视觉审美感觉,或轻松愉悦,或紧张抑郁,或散漫随意,或狂躁不安。无论哪种线条,我们只要保持用视线追随的方法去感觉线条的律动,就一定能获得对这种特定线条较为充分的认识。
根据主线条的特征决定画幅的宽高比
主线条是能体现被摄主体主要外在特征的线条。画面究竟采用哪种画幅最合适,关键是看其主线条的延伸情况:如果主线条向左右方向延伸,那么画面就该采用横画幅;若主线条是向上下方向延伸,画面就该相应采取竖画幅。总之,画幅的宽高比完全受制于主线条的延伸状况(图2-28、图2-29)。
如何强调画面中的主线条
首先,必须能够看见“线”,并能区分出其中的主线。取景构图时就应充分调动光线、色彩、影调、拍摄距离及角度等各种造型因素,有效地突出主线。另外,由四条边框线所形成的画面,与画面中的主线条总是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边框线要直追主线,才能令画面紧凑,并使主线条更突出。
图2-28 主线向着水平方向延伸,宜采用横画幅来表现 唐东平摄
图2-29 垂直线作主线,宜采用竖画幅来表现 唐东平摄
地平线的控制
地平线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线条,因为它不易被人关注,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其存在形态,尤其是对于较平直的地平线,在审美视觉感受上极为敏感,所以在画面处理上应杜绝歪斜现象。
处理地平线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安排地平线的位置。在图2-30中,地平线处于画面顶部(一般为高角度俯拍),为“高地平线”(见图a),这时画面主要强调的是地面情况;地平线处于画面底端时(一般为低角度仰拍),为“低地平线”(见图b),这时画面强调的是天空;地平线处在画面中央时,即“地平线居中”,这时画面极容易被“切割”成上下两部分,一般应加以避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可用“破线”的方法来解决(见图c)。
图2-30 地平线的控制
注意事项
线条是画面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线条意识或线条感觉是造型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时要注意,线条的表意倾向必须与画面的表达需要结合起来,线条不能孤立存在,千万不要“为线条而线条”,把线条看作是表现的目的。
我们应顺着线条运动的方向来确定画幅边框线的具体位置和形态,在运动、视线和朝向的前方留下空间,与其发展的趋势之间保持一种“力的平衡”。当然,这只是为了确保我们欣赏时获得舒适的视线追随,但如果我们要表现的感觉恰好相反,不再是舒适,而是压抑沉闷,那我们就得“反其道而行之”,从而达到我们的表达目的。在图2-31中,摄影师有意在人物视线前方阻断空间,从而给人留下一种“人生在世不如意”、孤独郁闷、处处碰壁的视觉感受,很好诠释了画面人物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图2-31 《画家培根》 比尔·布兰特摄